第一千零三十五章 百年大计 五(1 / 2)

御书房已掌上了灯。魏公公早已回来,一直侍候在一旁,记录着皇上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作为宫里的老人,这一刻他甚至比温煮雨等人都要激动。先帝在位的时候,久居长乐宫不问政事。宁国那二十年,是失落的二十年,是倒退的二十年!曾经与宫里同为老人的安公公、马公公等人私下说起过,最终都落在那一声长吁短叹之上。安公公马公公他们去了皇陵给先帝守陵,其余太监皆被驱离,这宫里就只剩下自己一个老太监了。服侍皇上是自己的本份,对这个新上任的年轻皇帝,魏公公谨守自己的本份,只问起居冷暖,绝不对其余任何事多半句嘴!但他的那双老眼会看。尤其是看人。从皇上登基的这短短时间来看,别人所认为的不靠谱,在他的老眼里却别有一番味道。他喜欢这个皇帝。喜欢他洒脱不羁的性子,喜欢他天马行空的思想。也喜欢他为了银子不要脸的样子。当然,还有他懒散的行为举止。比如这时候。正事似乎是说完了,坐了一天,李辰安似乎累了。他毫无形象的将双腿给盘了起来,对温煮雨等人又说道:“下朝的时辰到了吧”“咱不加班,加班也不会多给一文钱。”“走吧,去梅园!”“狗肉想来已炖的差不多了,”他双手一撑,双腿放下,穿上了那双小鹿皮靴子,扭头看了看纹丝不动的四人一眼:“还有事”年承凤似乎听得意犹未尽。除了尚书令齐尧之外,年承凤三人是真正的读书人。李辰安说了这么多的关于教育的问题,恰好说到了他们的心坎上。相较于经济军事,他们更在乎教育!毕竟经济这个玩意儿就是生产出商品变卖成银子获取利润,在许多读书人陈旧的思想中,它依旧不高雅!它依旧带着铜臭!但它能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所以朝中的这些文臣们没有反对。就算李辰安登基,大事宣扬搞钱时候一样,他们对搞钱的手段嗤之以鼻,对到手的银子却极为欢喜!银子可买笔墨纸砚。可买酒。可勾栏听曲!现在李辰安要将银子大量的用在教育这件事上,仿佛给银子镀上了一层金光。它没有了铜臭,却有了墨香!年承凤期待的看着李辰安,没有起身:“皇上,要不……再聊聊”“……还聊什么”“聊聊你说的那什么教育改革的问题……要改什么革什么”李辰安摆了摆手:“现在说这个为时尚早。”“不过可以简单的说几句让你们心里有个底。”“我大致的想法是,当普及教育之后,这科考就分门别类……大致分为文科和工科两种。”“文科与现在的科考类似,每年一考,由国子监命题主持,但考试的形势需要做出一些改变。”“凡秀才,试方略策五道,以文理粗通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凡四等为及第。”“进士科,试时务策五道,贴一大经,经策全通为甲第。”“……”“取消诗赋,增设算术。”“诗词歌赋这种东西,我还是那句话,用以陶冶情操可以,对于国家发展……它真的无大用!”“所谓工科……这玩意暂时由我亲自命题来考。”“因为他们学的并不是圣学的那些东西。”“天下人才多种多样,我为什么要让工部选拔优秀的工匠并赋予他们官职”“这些人,他们可能不识字,但他们却在自己的领域里有着极为丰富的经验。”“而这样的经验,是书本上没有的,是学院的夫子们教不了的!”“偏偏这东西又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既然无法放在贡院里来考,那就由我自己来考。”“这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是告诉天下人,咱们宁国不拘一格降人才!”“再往后,等宁国有了条件,会专门设立工学院……”“与文学院并立的,专门培养科学研究的人才、还有在某个方面有独特天赋的人才!”“你们可以理解为这工学院是工部所办的学院,其教习,将从科学院的那些优秀的匠人里面诞生!”“总之……未来的教育方向就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不需要全面全能的人才,因为这样的人才是凤毛麟角。”“需要的是精于某一道,并致力于将所精之道发扬光大的杰出人才!”“你们,懂了么”御书房鸦雀无声。这思想太过先进,以至于温煮雨四人迟迟难以消化——按照皇上这意思,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承了千年的思想将因此而坍塌!如果假以时日真的实现,那就不再会有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样的事了!文人与匠人将平等共存。文人可治国理政让国家秩序良好正常运转,匠人可创造发明推陈出新,推动商业的进步,也推动科学的进步。两相结合,便是社会文明的进步!这是多么深远的思虑!这会给社会造成多么大的影响!恐怕读书人、不,以后工学院的学子也是读书人。那些苦读圣贤书一心想要成为人上人的学子只怕会接受不了。而那些有一技之长,或者对读圣贤书无兴趣,偏偏对某项手艺有兴趣的读书人,他们定会欢欣鼓舞。社会固有的阶层将因此而破。士农工商这个千年的等级观念,也将因此而彻底改变。这会给社会造成动荡么可四人反过来又一想,李辰安的这一长远规划,并没有阻止读圣贤书的人上升的通道。他只是又重开了另一条通道。这就是双管齐下了!那么因此而来的教育会变成什么样子不难想象,那将是一个真正的百花齐放的时代!人尽其才!因此而培养出来的学子,也将是各个行业里未来的精英翘楚!有了免费这一手,就算是贫民家的孩子,如果在某个行业有某种天赋,他们也有了巨大的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