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1 / 2)

何必笑了一笑道:“若是长期吃,自然可以,但我给你们的仙饵数量有限,却不能起到太大的作用,你们就当尝个鲜,解个馋吧,说到这里正好给你们交代一下,仙饵是我们仙家辟谷时吃的,平时可不能吃,切记,否则能量过大,反倒对人体不好。”何必特意交代这么一句,就是怕他们将那些糖果给家族长辈们吃,那些长辈万一有个糖尿病或高血糖什么的,不忌口再吃这些,可不是雪上加霜吗?

何必道:“那王凝之全家被灭门后,他手上的他老爹的作品岂非也流失了?”

“那可不,幸亏号称书圣最得意的作品《兰亭集序》没在他那,否则这战火一起,都不知流落到哪去了。”崔天师道。

“仙长也喜欢书圣的作品吗?您不是闭关了吗?应该没有见过书圣的作品吧?怎么对书圣的作品还这么认可?”郑十八好奇的问道。

何必道:“二王的大名确实如雷贯耳,想不听说也难,都说他的作品与道相近,所以想看看这书圣的真迹。”

崔九点了点头道:“原来如此,其他的还好说,不过被人称为书圣神品的《兰亭集序》,恐怕不太容易看到,虽然王凝之那没有遗失,但历经战乱后,王家人也不知道这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去了哪里,回答的总是模棱两可。”

何必心道,‘你们不知道,我知道啊,我来的时候可是专门做了这方面的功课,在网上搜过介绍。’

于是道:“我听说这《兰亭集序》被其七世孙王法极所藏。王法极早年在浙江绍兴永欣寺出家当了和尚,法号“智永”。他自身的书法造诣也是极高的。”

郑十八附和道:“是有这么个说法,但智永法师从来没有承认过,不过也没有否认过,别人问起,就是一句话,自己已经是出家人,不理红尘俗事。说起来这王家的人也是好笑,感觉总要信个什么才好,前面相信五斗米教,到了王法极这,直接改信佛教了,看来是觉得五斗米教负了他家吧。”

崔九瞪了眼郑十八道:“神佛的事情怎可乱说,他爱信什么是他的事,休得乱说。”

郑十八吐了吐舌头,道:“世兄教训的是,是小弟孟浪了。”

崔天师道:“《兰亭集序》不知道在不在他的手上,不过这智永法师,所写的《真草千字文》却着实不错,以前的草书体势,杂乱不一,他这里统一了草书的写法,并创下了规范,现在智永法师的《真草千字文》已经是学习书法的范本了。”听得出来崔天师对这位智永法师的书法是极为推崇的。

“这么说来,你这里也有智永法师的作品了?”何必问道。

崔天师摇了摇头道:“我这里只有摹本,却是没有真品,一是智永法师出家的地方太远,不好上门去求,二是法师是出家人,也不轻易对外写字赠字,所以他的作品我们这里反倒少见。”

何必心中知道崔天师说的是实话,也知道智永圆寂后,将《兰亭集序》又传与弟子辨才和尚。辨才得到后,在寺院的大梁上凿了一个暗洞,用来保存珍贵的《兰亭集序》。

贞观年间,唐太宗四处搜购王羲之的作品以临摹,唯独没有得到《兰亭集序》。后来,唐太宗听说智永弟子辨才和尚藏有《兰亭集序》真迹,便召见辨才,给予了很多赏赐后,提出想让辨才献出《兰亭集序》。辨才却说先师在世时,确实见过《兰亭集序》,但后来兵荒马乱的,不知下落。连续多次询问,辨才都是这番说辞,唐太宗无奈只得让辨才仍回原地居住。

唐太宗不知如何才能得到这幅梦寐以求的珍品,就召见群臣,毫不掩饰地说:“朕梦寐以求右军兰亭帖,谁能用计从辨才手中取得,朕一定重赏。”

尚书仆射房玄龄说:“我听说监察御史萧翼,是梁元帝的曾孙,以才艺自负,精于计谋,可派他担当此任。”

唐太宗乃召见萧翼,萧翼奏道:“我若以官员的身份去,肯定是得不到的,请陛下给我几件王羲之父子的杂帖,让我以私人的身份行动。”

于是,萧翼带着几幅王羲之的普通作品,打扮成山东书生的模样,随商船来到永欣寺。

傍晚时分,萧翼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观看寺中的壁画,当他来到辨才的住处时,故意停步不前。

辨才见到这位停止脚步的游客后,便上前施礼问道:“施主从哪里来?”

萧翼上前施礼道:“弟子是北方人,带了一些蚕种来卖,顺道游历圣寺,在此有幸遇上高僧大师,快哉!快哉!”

寒暄了几句,两人颇觉投机,辨才便请萧翼进房用茶,两人下棋抚琴,谈论文史,探讨书法,两人情投意合,都觉相见恨晚。临别时,辨才依依不舍,请萧翼有空再来。

过了十几天,萧翼果真带着美酒来看望辨才,两人饮酒赋诗,如此往返两三次,感情更深了。

有一次,萧翼拿出梁元帝书写的《职贡图》书帖请辨才指教,辨才赞叹不已。谈起书法绘画,萧翼对辨才说:“弟子自幼酷爱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