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开始干活(1 / 2)

过年这几天,就是吃吃喝喝,串门聊天儿。

会玩牌的,玩儿麻将的,就约个局乐呵乐呵。

休闲的时间过得飞快,很快就到了正月初五,明天郑涛就开始恢复干活儿了。

晚上睡觉前,夫妻两个聊着各自的想法。

“媳妇,我想着年前大家伙儿该买的菜也都买了,鸡鸭这些就等着十五之前再卖吧。这两天咱们家做些糖葫芦,我去周边赶集卖卖,再就是谁家办喜事人多,孩子多,我也过去凑个热闹,糖葫芦应该剩不下。”

“也行,那就先卖糖葫芦吧,正月里孩子们手里都有零花钱,糖葫芦应该好卖。你出去的时候也把麻袋带着,碰到人多的地方顺便问问有没有卖鸡鸭的,有卖的价格合适就都收了,也不用单独跑一趟了。”

“嗯呢,媳妇,还是你想的周到,就这么干,省事儿。”

郑晓兰躺在被窝里听着爸妈的谈话,感觉还挺有意思,也很佩服爸妈的想法,确实很周到。

郑晓兰一直知道爸妈是勤劳的,要不然也不可能在供出来两个大学生后,家里一点儿饥荒都没拉,还能有几万块的存款。

要知道,在农村种地,挣的都是辛苦钱,忙活大半年可能也剩不下来几个钱。

除了种地,爸妈还会趁着农闲时在附近干零活,买卖东西,不管挣多挣少,有钱挣就行。

她清楚的记得,前世哥哥在上初三时,第一年是没有考上高中的,就想辍学回家。

爸妈也不劝哥哥,也不给他讲大道理,只是给他摆现实,说清楚他不上学后的种种可能,最后哥哥又老实的去复读了,第二年以超过公费线四分的成绩,考上了县里的重点高中。

郑晓兰回忆着往事,感觉就发生在昨天。她自己从来没有想过不念书,虽然自己成绩一般,可她知道,如果不念书,回家后她能过的日子,一眼都能忘到头。

郑晓兰清晰的记得,小时候放假,和爸妈哥哥一起下地干活的日子。

间苗时要一直弯腰,家里的地仿佛永远都望不到头,手指上总是有洗不下去的绿色汁液。

铲地时,大太阳晒得人发晕,没两天人就黑了好几个度。

苗长大后,钻到苞米地里拔草,三伏天儿里,汗水湿透了衣衫,贴在身上难受极了。

秋收时最累,镰刀磨的手心里都是茧子。

虽然收获很让人开心,可回忆起种地的过程,郑晓兰还是忍不住觉得累。

况且种地纯粹是靠天吃饭,要是有个自然灾害,还影响收成。

她就记得,有一年干旱,甸子里的地出苗晚,苞米穗儿接的特别小,最后好多地都卖了青苗,成了牛羊的饲料。

好在越往后越机械化,种地越来越轻松,爸妈才没有那么累了。

“那就这样吧,你明天还得出去呢,咱们早点儿睡。”

郑晓兰的思绪被妈妈的话又拉回了现实,现在想的再多也没有用,她虽然知道很多未来要发生的事,奈何她目前还是个不会说话的小宝宝。

困意袭来,郑晓兰也不纠结,很快就睡着了。

转天等她再次醒来时,爸爸已经出门了,屋子里就只剩下她自己。

听到外屋地传来妈妈教哥哥数数的声音,郑晓兰突然感觉特别幸福。

一切都还可以重来,她还有更多选择。

今天一天,家里剩下的三个人一直待在屋里。

没事儿做的时候,江淑青就教儿子数数,给孩子念故事,读古诗。

哥哥学的很认真,奶乎乎的小奶音读着诗词,别提多可爱了。

郑晓兰也被迫着复习了一下小学时学的古诗词。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妈妈还是和从前一样,那么有耐心,一句一句的重复着同样的话。

郑晓兰一直知道,妈妈是因为自己没上过几年学,所以才期盼着儿女能够把书读下去。

其实她只是希望儿女能脱离农村这个环境,毕竟村里的日子又累又枯燥,总是有干不完的活儿,上地里干一天活儿回来全身都是土。

父母总是这样,自己吃过的苦就一定不想儿女吃同样的苦,所以她一直支持家里的两个孩子念书。

好在最后的结果还算圆满,就是儿女去城市里工作后,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相聚的日子越来越短暂。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做父母的,总是有操不完的心。

孩子小时候担心孩子的学习,长大后操心孩子的工作和嫁娶,之后又要操心儿女的下一辈儿……没有尽头。

前世的郑晓兰不懂这是怎样的一种爱,重生后的郑晓兰,看着爸妈一天一天的努力挣钱,只为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