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4 章(1 / 3)

宋教谕阅卷,久久不言,只觉老腰酸疼都轻了几分。

这回考官出题《尧舜性仁赋》,让考生通过尧舜之仁政,探讨治世良策,以赋为体。

审题没有任何难度,但要写出题目要求的气度来,是极考验学子的水准的。

卷中写道:

”高山,黄水汤扬。承尧舜之仁爱,致万方之丰饶......

“黄帝尧舜,创章立度,泽加万民而举稷契;圣师孔孟,著经讲义,治学千古而兴教化。是以,治天下,经国家,大中之道也!”大中至正,万世常行。

宋教谕忍不住叹道,“由惑舜仁治想到大中之道。妙极妙极。

如果说上回那份卷子胜在文风,那么这回则胜在立意

何为大中之道?经书中皆有论述,易曰二五,春秋曰衡,书曰皇极,礼曰中庯

当士大夫不再仅限于治学,开试走上官位,当儒学不再限于修身,开始用于治世......“大中之道”成了最优选,慢慢被士大夫们提炼出来,备受推崇。这是儒学的核心。

宋教谕暗想,乔时为......啊不,此卷能如此清晰阐述大中之道,定是学问非凡之人。

同在一房的考官见宋教谕端着卷子痴痴傻笑,催促道:“老宋,你读这份卷子快半个时辰了.....可抓点紧罢,咱阅完这一摞,还要贴上,再送去隔壁房覆阅。这人忙中怨道:“公平倒是公平了,可着实是累人,抄了又读,读了才批,批了还批......”

宋教谕回过神,应道了:“省得了,省得了。”略有些意犹未尽,

以往四五目的事,这回足足改了十目

各房将卷子送到主考官桌上,已是九月十六日

主考官黄齐照旧先绕长桌一圈,边走边点头,很是满意。将绕完一圈时,他的步子停下,黄齐先是皱眉“嘶一一”了一声,把革部第一百九十九号卷取出来,再问道:“宋教谕,你这份卷子?众人一诧,皆以为宋教谕又来一次“文风极佳”

凑近一看,只见朱卷上,用青笔写着:

初评:甲等。覆评:甲等

直学士院经筵官宋薪批:“其一,笔力豪骋,立位广大,议论纯粹。

”其二,经义观其才识,诗赋观其词章,用典评议古今,用例潦通时务,详观精择,可见其胸间之抱负。"

宋薪竟一口气批了九条,只留下短短一行给主考官填名次。

这一行的长宽,写“第一名”刚好合适,写其他名次可能有点挤

宋薪上前解释道:“奉命选才,自当尽职尽麦,如实批改,这卷子值得九条批语,少一条都不行。又板着脸正色道:“下官是个老实人,若真是不好,夸人的话是一句都写不出来。

如此一番话,勾起其他房考官的胜负欲:“且叫我来读一读。”欣欣而往,悻悻而退

解元很快就走了下来。

桂花落,朵朵如小星。

桂榜举,长卷填功名。

今年的第二次开榜,已是深秋。

乔家兄弟仨照旧在茶楼上等着放榜,茶楼里不少学子认出了乔时为,时不时有人远远一笑,点头致意。乔时为忙着回应,乔见川则自豪极了,喜道:“小安这名声,很有一种''桂榜未出先闻名’的感觉,民心所向呀三哥赶紧捂住老四的嘴,道:“没个正经,少些聒噪。

乔见川好不容易挣开,立马凑到乔时为身边,轻声道:“小安你大可放心,以你的学问,这解元指定跑不了。又眉飞色舞道:“我前晚梦了一回,梦见你得了解元,因担心梦是反的,昨夜早早睡下,果真又梦见你得了解元.....反反得正,正正还是正,管他梦是正是反,你这解元都跑不了。再来一回,紧张依旧,听了四哥的一番话,乔时为哭笑不得,心里松快了许多。

贡院那头传来嘈杂声,茶楼里许多人跑到窗前远观一一放榜了

兄弟仨不约而同把茶盏放回桌上,免得抖没了

乔见山,乔见川皆站了起来

“三哥,四哥,你们这是?

“提前站着,免得一会儿消息传来,又腿软站不起来丢人.....这是你四哥的主意。

两位兄长果然是有备无患

榜下围得水泄不通,先看榜首,口口相传,有人喊了一句“解元还是他”,大家便都明白了

消息往外传,不知是哪位学子喊了一声“少年依旧”,有人应喝“折桂枝”

于是“少年依旧折桂枝”越传越远

茶楼小二一路狂跑,在茶楼里嚎了一句:“少年依旧折桂枝!

众人先是一怔,再是哗然,都觉得今年的传榜独具诗意

无人提乔时为,但人人皆知乔时为

此话一出,两位兄长“颓坐”下来一还是腿软了,根本不顶事。乔见川喃喃道:“等杏榜放榜时,带几根绳索来才好。下一瞬,乔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