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 章(1 / 3)

没人问为什么这个人为什么会和大将军在一起,大将军做事,不需要向任何人解释。

萧长凛没有立即回营,而是沿着边境线巡查了几个时辰,此时夜色已深,部队在野外就地驻扎,梅雪海端了盆水走向大将军的帐子。

高寻正在汇报军情。

“将军,按照你您的吩咐,冯勇亭将军带着十万大军沿着潼洋河西进,已经抵达朗烨绿洲,今日已经开始挖地窝子了,后日就能动铲子开工。”

萧长凛看着密信,嘴角露出了一丝浅浅的笑容。

潼洋河起源于达哈克山,达哈克山原本属于寒金国,寒金仗着地处上游,没少借着潼洋河遏制大周咽喉,建河道改变潼洋河流域,修河堤堵水想旱死下游民众,百姓苦不堪言,活命不仅要靠天,还要看寒金国的心情。

一怒之下,萧长凛沿河而战,攻略了一座又一座城池。

寒金派了多少杀手刺客暗算萧长凛,皆以失败告终。

到如今,寒金气数已尽,离亡国只差一步,长风军前方战事吃紧,大周却后方供应疲软,支持不力,不拨钱银制造、维护武器、甲胄,连粮食都是以次充好。

阳关谷这一仗打得好,却不能继续打,武器不足,粮食不够,再打下去,入了秋冬,天寒地冻,缺衣少食,不用敌军攻击,自己就先垮掉。

况且,没了寒金国制衡,其他国家吞并寒金余土,壮大自身,对内忧外患的大周而言并不是什么好事。

一个国家生死与荣衰并不是平定边疆就能决定的。

自古以来,稳坐京城政治核心的人更关键。

朝廷内部结党营私,排除异己,蝇营狗苟,贪腐成风,根本靠不住,萧长凛甚至不知道他上的奏折是否到了皇帝手里。

先康王萧盛璟与皇帝一母同胞,年龄差的不大,关系亲厚的很,又为护驾而死,遗腹子萧长凛自幼深得皇帝宠爱,小萧长凛能坐在皇帝怀里吃饭,皇子们却不能。

皇后一党深深忌惮康王萧长凛,怕皇帝一个迷糊,大统就传给他了,毕竟,史书上就有这样的帝王[1]。

因此,只有十四岁的萧长凛被联合请命,扔到了战场上。

本欲逼他死,却不想他九死一生凤凰涅槃,不仅战无败绩,军官中上下无不称赞,更是赢得了百姓的心。

太子更慌了,派最亲近的小舅子林清泽前来近身辅佐萧长凛,名为护卫,实为监控。

君子坦荡荡,萧长凛根本不惧,很快俘获了林清泽的心,可他也不自负,没有因为林清泽的崇敬而忘记他的身份,反而,屡次借用他的身份讨钱、讨粮,当然,适时给予背后的那个集团一点甜头,让他们更加重用林清泽,如此反复,倒也轻松过一段日子。

可是随着萧长凛的战功越来越大,美名越传越远,高堂内的那帮子人反应过来了,于是欺上瞒下,克扣军饷,长风军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

这一年来,太子党更加肆无忌惮,竟然连粮草都不怎么给了,给的也是难以下口的糟粮。

他派林清泽去送尸,给寒金国求和的机会,因为林清泽本身就是太子一党的人,他出马,太子党必定全力支持,不会从中作梗。如果寒金就此成为附属国,林清泽的功劳、美名就是他亲亲太子表哥的功劳、美名。

如果失败了,那就是冷酷上峰萧长凛的决策失误。

不要问为什么会这样,文人的笔,杀人的刀,拨乱春秋,几篇文章的事。

朝廷没钱没粮,战士饥一顿饱一顿,萧长凛不想抢劫沿途百姓,也不想放弃即将到手的疆土,于是开始实行军屯制。

所谓军屯,古来有之,军队选择适宜开垦的土地,一边耕种、一边练军,并且把土地依着军功分给兵士们,一是能刺激士兵,他们有了更明确的利益驱使,行军、开荒更加积极主动;

二是灾祸连天,百姓尚且不能饱腹,因战征粮,实在违背他“守边疆、护百姓”的初衷;

三是士兵征战在外,时常有因伤病残退役的、年迈的士兵无处可去,这些回不去家乡的英雄们也要有归宿,有了田,便能活下去,若能娶妻生子,更是恩典,也能老有所依;

四是以田为链,把士兵和新打下的疆土里的百姓联合起来,既能加强管理,又能结合当地技能,外来者不懂得,当地人懂,田垦之事,事半功倍;

当然,萧长凛还有第五个考虑,如果能因此建城,在边疆建立一座桑哈城那样的中转地,大周行商聪慧勤劳,定能借此发展经济,新城池不仅是驻军基地,更是经济要塞;

如果一切顺利,周边畏惧,那就能达到第六点目标,开疆扩土,再建新城,如此循环,大周鼎盛在望。

其实他在第一次收到陈粮时就起了警惕之心,早就派人去勘察地形了,阳关谷大捷之后,萧长凛立即命令士兵拔营去往选中的绿洲,立即垦田建基地。

此时已经入秋,时间紧、任务重,一定要依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