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章(1 / 3)

八零年代开饭店 梵芙 1925 字 2023-06-04

走上大马路,姜毓去到公交站等车。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这人山人海的,等车到站,她废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挤上去。

票价三分钱,过几站还要倒车。

这年头的公交车没有空调,不大的空间内人挤人,脚臭味,汗臭味,还有不知道谁中午吃了大蒜,吃就吃吧,还跟同行的朋友唠个没完没了,气味儿冲鼻,姜毓快给自己憋断气。

等下了车,她直接在车站附近拦了辆趴活儿的三轮。

她是不想受这活罪了。

这会儿路上走动的三轮车多数都定做了塑料棚子,平时能拉人赚钱,不跑活儿的时候就将塑料棚取下,也能拉货。

拉客的是个看着四十多岁的中年男人,皮肤黝黑,脸带笑意,姜毓跟对方谈好了价钱,又说了姥姥家的地址,离得不远,蹬三轮大概十几分钟就能到。

通过原主的记忆得知,近些日子大量知青返城,很多都没有工作,户口也没弄利索,整日无所事事,就在大街上晃荡。

说白了,这个时候已经管的不太严,在偏远地界儿受足了苦、挨足了累,胆子又大的没办全正规手续,就连人带行李的涌回来,反正也没人说。

像原主这样,当初下乡母亲托了人,就在京津市交界的一个村子里当知青,条件没那么差,粮食关系和户口又都在村子里的就不着急往回来跑的属于少数类人群。

最近警力大增,京市的白天还是比较安全的,顶多小偷小摸,可到了晚上就不一定了,她这么个十七岁不到十八的姑娘,也没胆子自己一个人住在外面,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还是投奔姥姥比较靠谱。

到达目的地南街五巷口的时候天已经暗下来,但没全黑。

姜毓一路上扒着三轮车的塑料棚的窗户口,紧盯沿路风景,走的都是大路,路边人来人往。蹬车的老大哥面相看着憨厚,谁知内里啥样。

好在一路平安。

她结了钱,走进胡同。

姥姥和姥爷都是老师,才从乡下回来没多久,姥姥身体不好,就在家歇着,街道有补贴,姥爷还能再干几年,就回到高中继续教书了。

运动前的家里住的老院子没了,还也还不回来,街道给在一个大杂院分了两间正房,面积总共五十多平米,厨房是外头贴着墙根儿私搭乱盖的,倒是够用。

时间临近傍晚七点,大伙儿都吃过饭了。

老人在胡同口下棋、侃大山,小孩们则是三五一群玩着小游戏。

姜柏正趴在墙角跟同龄的小男生打弹珠,咋咋呼呼的,姜竹正坐在院门槛上,看着其他小姑娘跳皮筋。

姜毓走到门口,笑着问:“小竹怎么不跟她们一起跳?”

姜竹耷拉着的脑袋抬起来,认清眼前人是谁后,眼里晶晶亮,娇甜的稚嫩嗓音喊:“姐!”

她揉揉眼,确定不是做梦后,说话都带着哭腔,“姐你回来啦!”

小姑娘站起来抱住姜毓的腰,脑袋埋在姜毓胸口。

不多会儿,她感觉到有些温热的湿气。

这孩子哭了。

姜毓摸摸她梳着两个羊角辫的脑瓜顶,情绪被感染,略带哽咽道:“嗯,回来了。”

姜柏听见动静,落在地上的弹珠顾不上捡,眨巴眨巴眼,飞奔着也扑到她身上,“谁啊——姐!姐!”

原主下乡的时候弟弟妹妹上小学二年级,已经很记事了,她大他们接近八岁,几乎是从小哄到大,感情自然不一般。再加上从去年开始姜军强这个渣滓一心扑在老白莲那里,哪有闲心来管前妻生的孩子,要不是还有姥姥姥爷,哪天饿死了都没准。

在亲妈去世的情况下,姜柏和姜竹一颗弱小的想依靠大人的心都寄托在姜毓身上了。

拥着弟妹进门,看见姥姥和姥爷正在院里的菜地拔草。

姜毓喊了声,“姥,姥爷。”

老两口同时抬头直起腰,姥爷戴着眼镜,最先看清楚,“毓毓!”

......

外孙女回来,老爷子李晋山高兴得直转圈,老太太孟淑芬赶忙翻箱倒柜地拿存好的糖还有瓜子。

坐在炕头寒暄了一会儿,孟淑芬顿了顿,道:“今天你爸那啥......你知道了?”

“嗯,不光知道,我还去吃了席。”姜毓似笑非笑道。

李晋山咳嗽两声,这是气的,“你咋知道的?我们怕你......唉!特意瞒着你没说......回来就好,歇两天,回头让你舅舅跟你去纺织厂,用你妈留下的名额顶个工作......你要是不想工作,想继续上学的话,姥爷给你找找关系,能安排。”

老人絮絮叨叨的说着。

姜军强再婚,他们两口子赶紧借着忙婚礼的茬儿把小外孙女和外孙接过来,虽说是亲爸,可他们闺女才走多久,这就又找了?真是让人膈应的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