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熥的心声停止了,他又啃起了羊腿,又喝了一口毛台。
朱元璋奇怪了,这样的安排难道有什么不妥吗?
三孙居然是一口否定,还大错特错?
不跟三孙弯弯绕了,直接问他。
“允熥,你是不是认为劝农不对?五人五鼓太少?”朱元璋说道:“你别给咱打马虎眼啊,咱从你的眼神里看出来了,你对你二哥的安排很不屑,不以为然,甚至认为是错误的。”
「不是吧,老朱这么厉害?真的是明察秋毫啊。」
「难道是我的演技下降了?」
「是不是好好研读一下《演员的自我修养》?」
「这个事,是不是要跟老朱实话实说?」
「嗯,还是实话实说吧。」
「上次我说但丁在诗中把教皇关入第八层地狱,让老朱十分不爽,差点让他暴走。」
「这次不一样,毕竟,错不在老朱,而是朱允炆的安排太傻。」
「这样也不会对老朱产生强烈刺激。」
「如果不实话实说,北方和中原大旱就会死人。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大明全国目前有6500万人,其中民户占6175万人,军户占325万人。」
「中原和北方,就是北平、山西,山东、河南、陕西这些地方,人口有1755万人,占全国27%。」
「如果农作物绝收,对于大明的影响就太大了。」
“爷爷,先不说第一条,我就说第二条吧。搞什么劝农,这简直就是在做无用功啊。”朱允熥说道。
徐怀锦和毛易一听,朱允熥又在乱说了!
在乡村强化劝农组织,这是朱元璋亲自想出的办法!
朱允熥居然直接给否定了,你让陛下的面子往哪儿搁?
劝农难道不对吗?
说劝农没有用!
“允熥,照你这么说,干脆不种田,都去从商好了!”朱元璋微微动气。
“爷爷,我也不是这个意思啊。农为国之本,什么时候都不能忘。我们可以把经济形态分为三种,农业是第一产业。手工业就是各种作坊、矿山等等都是第二产业。商铺、商业、商人这算是第三产业。哪个产业都少不了。”
朱元璋这才脸色稍霁,三孙还是知道本末利害的。
“提升农业效率,提高粮食产量,光让农民全身心扑到田里不行啊。”
朱允熥说道:“其实,就现在的乡村,根本就不用劝农,农民都会起早贪黑地侍弄庄稼!你有买鼓的钱,还不如给农村多送几套农具来得实惠。”
“就当下而言,我们的农业远远不发达,农民一年到头如果不努力做活,他们交完粮,剩下的就不够养活一家老小!”
“那些无地农民给地主扛活的,根本用不着朝廷派人监督,地主自然就办了。”
“爷爷你去农村看看吧,究竟有多少闲人?”
“农村的土地撂荒,只有两种情况。”
听到这里,朱元璋有一种感觉,三孙说得八成是对的。
“一种情况是,兵荒马乱,农民只顾着躲避兵灾了,哪里顾得上种田?”
“另一种情况是,农业高度发达,出现了剩余劳动力,但这个时候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还没有发展起来,提供不了非农业的工作岗位。”
“又或者是政策不允许农民随意流动,他们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不了!”“这才造成了部分农民无事可干,这才用得上劝农。”
“但是我们大明目前的农业生产,还处于原始和低级的阶段,没有剩余劳动力。”
“有没有闲人?肯定有,但这种闲人不是真正的农民,他们是地主和乡绅或者是他们养的家丁。”
“因此,我二哥搞什么几人几鼓,不客气地讲,纯粹就是好大喜功,政绩工程,讨您欢喜!”
朱元璋被如此否定了,却没有生气。
因为三孙说的有道理!咱以前怎么就没想到?
咱以前小的时候,乡村倒是有不少闲人,那是因为元末乱了,有教派到乡村发展的,有土匪到村里抢人的,谁也没心思种地了。
现在大明稳定下来了,大家都看到了盼头,按理说,乡村真的是没有多少闲人。
“爷爷,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您自从建立大明之后,是不是很少去农村了?”
朱允熥的话让朱元璋默然,是啊,咱也去过乡村,但都在应天府。
“就算您去过,那也是被大臣们提前谋划的,恐怕是田间地头站着什么人都是安排好的,他们说什么话都是提前培训过的。”
“爷爷,两年前我没有走水路,而是骑马走的乡下,一路走来,我没有见到一个闲人!”
“爷爷,还记得来京城敲登闻鼓的罗佃户一家吗?他们连半大的小孩子都没闲着,都在地里做活!”
“所以,搞什么五人五鼓,这纯粹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这种作风,要不得啊。”
朱元璋自认为是对农村最了解、对农民最同情的人,听到这里,不禁脸红了。
咱是农民,出身农村,居然对这些还不了解,是不是忘本了?
“还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