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诗诗书>其他类型>苟在大明我被朱元璋偷听心声> 第0576章 不必捉拿,下官来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0576章 不必捉拿,下官来了(1 / 2)

“吴王,没想到您还知道下官!”黄淮不由得一阵惊喜。

黄淮其实早就关注吴王了。

两年前,黄淮登春榜二甲第五名进士,授官中书舍人。

朱元璋对他十分器重,时常让他发表自己的政见。

黄淮曾好几次被朱元璋召入养心殿,见过两次朱允熥。

从朱允熥身上,黄淮感到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

这种气质,有一种看透世事后的平和,阅尽千帆后的超然。

陛下为何如此青睐一个废物朱允熥?

难道仅仅是因为亲情?

于是,黄淮就开始关注朱允熥的一举一动。

他发现,朱允熥如此低调地做事,却干出了很多让人惊掉下巴的事。

比如说他成立的大明盐业和报业,赚得盆满钵满。

如果是笨蛋的话,怎么可能赚这么多钱?

文官们看不到这一点,是因为他们认为赚钱是商人所为,而读书人不屑为!

还有打下西域后关于吴王的种种传说。

文官们不相信,但黄淮相信!

黄淮也特别关注大明科技院的动作,大明科技院表面上看是陶成道、孙仲连在运作,但其实是安宁郡主在运筹。

当时黄淮怎么也不明白,吴王已经死了,安宁郡主沐瑶为何还住在吴王府,并且三天两头往大明科技院跑?

文官们遮遮掩掩地看《明报》,但黄淮从不避讳对吴王连载小说的喜欢。

《明报》后来居然登了一个有奖征答。

很多文官都踊跃参加,黄淮感觉他们的文章是牛头不对马嘴。

后来,同乡王守政邀请他一起去大明科技院领奖,黄淮感到不对劲。

最后,还是来自匠籍的王守正是真正的特等奖获得者。

黄淮隐约感到,大明科技院一定是将来大明强盛的强大支撑。

直到后来陛下和吴王在金陵城头出现,黄淮才恍然大悟。

没料到,今日又见到了吴王。

即使过去对吴王的本事进行了种种揣测,但今天的景象仍然让黄淮震惊不已。

曹国公李景隆说今天有上天帮忙,黄淮觉得有些扯。

哪里有什么上天?

明明是吴王所为,只是他不愿意充分展示而已。

朱允熥精通历史,自然知道黄淮。

历史上的黄淮没有当过知县,因此他以为这个黄淮只是与历史上的那个黄淮重名而已。

名有重的,但名和字都重的,十分罕见。

既然是浙江永嘉的,这个黄淮肯定就是历经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六朝的名臣。

此人正直但又不执拗、廉洁而又不苛刻,是一个知进知退、处事灵活而有原则的官员。

最关键的是此人长寿,活到了85岁。

现在才三十出头,还可以使用四十多年。

朱允熥勉励了一番黄淮,交待他组织好民夫,轮班巡堤,做好预判,提前运送石料和砂袋。

黄淮当即组织人员,准备好了锣,规定了预警、集合、运料等各种敲锣方式。

雨还是下个不停,朱允熥浑身早已湿透。

黄淮让县丞用木料和草苫随意搭了一个棚子,作为临时避雨之所。

到棚子底下,李景隆才顾得上理了理思绪。

从两年前事情开始想,一直想到今日,李景隆愈发感到吴王不简单。

这次,跟着吴王到监利县,赚大了!

第二天,黄淮醒来时却发现吴王和曹国公走了。

一问之下,才知道他们天刚亮就坐着一个红色的小船回去了。

吴王说马上返回京城,请朝廷组织流民返回家园。

……

金陵的雨越来越大。

据江防人员汇报,金陵的一处堤坝,水位已经超过了历史水位。

虽然如此,但此时的水位不足以对金陵构成威胁。

但大家最担心的是监利县。

经过了一天一夜,监利县的决口也不知道扩大到何种程度了。

监利县的缺口堵不住,长江洪水从这里找到突破口,不仅会淹了监利县,还会淹了整个江汉平原。

中原和北方大旱,各地在搞生产自救,朝廷出了不少钱。

终于等来了雨水,总算是挽回了一些损失。

但现在,江汉平原随时有可能被淹!

大量的房屋被毁!

大量的流民产生!

大量的田地绝收!

但是,监利县的人口太少!

因为府、县两级组织和动员不力,大部分百姓都跑了!

朱元璋来到奉天殿,荆州知府潘继康就声泪俱下,说起了监利县的情况。

因为长江决口,加上流言的传播,流民太多,官府拦都拦不住。

没办法之下,荆州知府潘继康才急忙赶到京城,请求朝廷支援。

朱元璋道:“潘继康,咱昨日就派吴王和曹国公去监利了,路上你没遇到吗?”

潘继康道:“臣是坐船顺流而下,并未见到大船,更没有见吴王和曹国公。”

礼部侍郎王清选道:“陛下,据了解,五城兵马司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