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诗诗书>其他类型>穿越:我在乱世当诸侯> 第9章 杂交水稻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9章 杂交水稻(1 / 2)

孙朝歌从华夏的记忆中剥离开来,面对如今的情况,也只是叹口气,不再过多言语。

很快,试验田就到了。

试验田选的是公家的,也是土质最好的,不大,三亩地,除了两亩孙朝歌用来杂交试验外,还有一亩是留种用的,也是归孙朝歌管。

孙朝歌来到这个朝代的时候,是十二月寒冬,花了将近两个月时间才搞清楚这个朝代的情况。

这个朝代的水稻产量不高,产量比宋朝鼎盛时期还少一半,亩产量也就两百来斤,有些时候因为野生动物下山祸害庄稼的原因,以及一些气流寒潮的自然灾害影响,亩产量还减产很多。

万宁国是主国,对全国内的封国诸侯国农业税收百分之十,而孙竹封国在封国内税收百分之十五,多出来的那百分之五用来供养王室和独立的军队。

岭山村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属于亚热带气候地区,一年能种两次水稻,也正是这个气候原因,能够让孙朝歌在短短三年内做了六次水稻杂交试验。

第一年的两次杂交试验,孙朝歌只在自己家的那几亩地上弄,第一次还因为不熟悉这个地方的气候变化,试验的成果并不理想,不过也比别的田地亩产量多出来五十斤左右,直到第二次,才高到了将近百来斤。

孙家原来的土地是后来才开辟出来的,属于中等田地偏下。

但因为孙朝歌试验成功还能比良田多产,村民们在后来帮忙收割的时候发现这个情况,于是才问了孙朝歌,之后村里开了个会议,让孙朝歌带头,帮忙研究出更好的杂交水稻。

起初质疑声不少,一半以上的村民都只是抱着凑热闹的心态旁观,并未同意种植孙朝歌试验成功的留种。

而那些同意试用的,全都是帮孙朝歌收割稻谷见过确实是增产的,因为亩产量增产百来斤,相当于他们一年交农业税的两倍了,很难不心动。

第三次试验,有村民们的参与,主动贡献出自己的良田,增产稳定在百来斤,因为这回确实是见识到了水稻杂交的好处,所以第四次试验的时候,基本上岭山村的村民们都自愿加入,主动把自己的良田奉献出来。

渐渐的,离岭山村比较近的一两个村庄也都有所耳闻,还派人专门来学技术。

到了之后,孙朝歌和黎稔轻车熟路,卸下工具,将大黑拉到田埂上去吃草,然后两人准备拿着镰刀和竹筐下田。

阿周环顾四周,看着金黄黄的稻谷,然后拉住了黎稔。

阿周:“黎稔小哥,这就是你口中的试验田吗?试验田又是何意?”

“试验田啊,就是我们眼前的三亩地,你凑近去瞧瞧,可否有些令人惊奇之处?”

黎稔反应过来,然后回答。

阿周目光依旧锁在黎稔身上,然后回到:“金黄色的稻谷看着很紧实,稻穗都弯了不少,想必产量很好。”

黎稔挑眉,看着已经走出去一段距离的孙朝歌,迈开步子跟上,阿周不得已也只能跟从。

黎稔边走边解释:“朝歌有一套方法,不断的让两株水稻配种,然后结出来的稻谷颗粒不仅大,而且数量多,朝歌管这个叫杂交水稻,就是耗费的人力不少。”

说话间,两人跟上孙朝歌。

孙朝歌放下筐子,在田埂上蹲下,捏爆了几颗看着长得饱满的稻粒,然后说道:“黎稔,饱和度良好。”

黎稔一听,立马拿出个本子,然后又从怀里摸出一支制作有些粗糙的铅笔,将孙朝歌念的都记录下来。

阿周皱眉,站在两人身后看着。

孙朝歌也没管黎稔是不是记录了,自顾自的从筐子里拿出量尺,然后开始量水稻植株的高度,念到:“植株高度为三尺。”

黎稔照着她的话继续记录。

“长势优良,植株比我预期的高了一点,不过有些参差不齐。”

“长得不好的这一小块,土质有些不好,你看,颜色比长得好的那一块浅很多,板结干硬……”

“这块枯了不少,粪料放太多了,这一块,粪料则不足……”

孙朝歌一直在三亩地里流转,而黎稔默默的跟在她的身后记录,阿周始终皱着眉头。

观察了半天,孙朝歌最后站在留种田田埂上,抬目远眺。

孙朝歌:“这块地里长得最好,阳光也很充足,长势也没有多少的参差不齐,这次的留种可以保留,再过半月便可以收割了。”

孙朝歌伸出手,黎稔自然的将手里的本子递给她。

孙朝歌认真的从头到尾将黎稔记录下来的都看了一遍。

孙朝歌:“很详细,回去我再比对一下跟前几次的有没有出入。”

黎稔:“好,我估摸着能比上次增产五十来斤,这次应该能够突破三百五十斤。”

孙朝歌一听,稍稍弯了眼眸:“应该不止。”

前几次也有很多的问题,这次的问题也不少,但相比于以往,这次的水稻试验跟之前比更加突出。

阿周抑制不住自己的震惊,开口问:“朝歌姑娘,你是如何知晓用这种方法进行水稻种植的?”

三百多斤的亩产量,已经是将近两倍的传统水稻亩产量的一倍了,在这样一个偏远的小山村,竟然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