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诗诗书>都市言情>辅导夫君考状元> 返回社学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返回社学(2 / 2)

稷才是最重要的,包括父亲在内,都是要为朝廷的利益服务的。平哥哥,你若是想更好地支配命运,更好地保护家人,眼下你就好好读书。考取了功名,你才有说话的分量。”

肖平小心地收藏好父亲的信,道:“芸芸,多亏你,我才能踏实下来。否则,想安然迎接县试,真的是千难万难。对了,我还要给母亲去一封信,免得她惦念。”

肖平写了几笔,便停了下来,说:“还是由我去当面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母亲吧。”

肖平随即开始整理一个小包袱,这里是他于吉安临别时,袁源送的一些科考的墨卷,汤显祖则送了他自己的诗集《红泉逸草》,一并放在这里。此时的汤显祖虽然只是一个举人,但是在各地已经有不小的名气。他的这本诗集,颇受一些人追捧。肖平从袁源那里了解,眼下的汤显祖,诗名已经传到了京城。

肖平对这本诗集的兴趣其实并不大,只是因为老师所赠,所以认真读了一遍,后来又收了起来。眼下,他要将墨卷取出,好好研读。随手之下,他便将诗集递给了曾芸芸。

想必他,曾芸芸的兴致无疑更高。反正无事,她也坐下来,饶有兴趣地读了起来。

纵然汤显祖诗才了得,这些诗作与诗词顶峰的唐宋作品还是没法比。明朝三百多年,诗人众多,诗作亦众多。清代朱彝尊《明诗综》收录明代诗人三千四百余;清末陈田《明诗纪事》有意补《明诗综》阙漏,录明代诗人近四千。明诗数量亦众多,复旦大学教授章培恒自1985年始直至其逝世,主持《全明诗》编纂工作近三十年,而后其科研团队继续此项工作,一直到曾芸芸穿越来的那年,《全明诗》编纂仍未告罄,预计全书完成后,总册数超过二百,总字数超过一亿。然而,明诗质量总体低下,虽偶有佳作,但数量寥寥,诗歌至明朝已呈衰落萎靡之态。闻一多认为,“诗的发展到北宋实际也就完了”,且以为明清两代有关诗歌的运动和论争都是徒劳而无意义的。不知道明人若是知道后人女此评价他们,会是什么心情。

明诗的水平低,有很多原因,后人总结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明朝的皇帝大多数文化水平比较低,最终没有引导起好的风气。有人认为,宋代的诗词繁荣,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宋代的皇帝提倡诗文写作。帝王奖励提倡于上,文人必然风摩于下。大明绵延近三百载,经历了十六个皇帝,绝大多数都不爱学习,后期是中后期的皇帝更是如此,哪怕是经筵日讲也繁衍了事。例外的是明宣宗朱瞻基,素有”宫廷诗人"之称,以及明世宗朱厚熄,人称“青词皇帝”。朱瞻基虽然有诗癖,但作为最得他器重的大臣杨士奇却直接对朱瞻基说:“诗人无益之词,不足为也。"朱厚熄喜好的则是青词,也称绿章,是道教举行斋蘸时献给上天的奏章祝文,用红色颜料写在青藤纸上,形式工整而文字华丽。世宗好青词,于是乎“风动于上"而“波震于下”,其时文人亦大力撰写青词。只是这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