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诗诗书>其他类型>华夏史:夏纪> 第六章 伯益禅位于启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六章 伯益禅位于启(1 / 1)

会稽山的夕阳,像一位垂暮的帝王,将余晖肆意洒下,把山峦的影子拉得悠长。大禹,这位曾经以一己之力扭转乾坤、让滔天洪水臣服脚下的英雄,如今正躺在简陋的竹榻上,呼吸微弱却执着,手指紧紧攥着那块沉甸甸的玄圭,那是九州共主的象征,是他一生荣耀与责任的凝聚。

“益……”禹的声音沙哑而有力,“辅佐我十七载,凿井通渠,驯百兽以安民,当承此位。”话音刚落,伯益俯身叩首,额头触地,发自肺腑地应道:“愿为禹之志而不懈努力,不负所望。”余光瞥见启低垂的眼睫,禹不禁陷入回忆,那些与启一起走过的日子如电影般在脑海中闪现。启自小便随父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时,是他用稚嫩的肩膀替父亲安抚哭闹的孩童;疏通淮河时,是他以少年之躯扛起决堤的沙袋,毫不退缩。如今,启已成长为一位有担当、有责任感的青年,准备接过父亲的衣钵,为天下百姓谋福祉。

“启公子减免东夷三成粟税,农人皆呼‘贤君’!”东夷的使者兴奋地说道,脸上洋溢着对启的敬佩与感激。伯益微微颔首,心中却五味杂陈。东夷,那片曾经饱受水患之苦的土地,如今在启的治理下,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安居乐业。

就连曾跟随自己治水的苍梧族长,也在酒醉时感叹:“益公虽贤,终究不如禹血啊……”这句话如同重锤,敲击在伯益的心上。他明白,族长的话并非对他的轻视,而是对启的认同,对大禹血脉的天然亲近。民心所向,如大江东去,不可阻挡。

“益叔可知,昨日徐戎送来百车稻谷?”启解下沾满泥点的披风,脸上带着疲惫却难掩兴奋。伯益手中的树枝微微一颤,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与好奇。

如今,启已成长为一位有担当、有责任感的青年,准备接过父亲的衣钵,为天下百姓谋福祉。伯益心中五味杂陈,既有对启成长的欣慰,也有对自己处境的迷茫。他不知道,面对这复杂的局势,自己该如何抉择。

“真要学那有扈氏,让九州再染血吗?”伯益摩挲着腰间禹所赠的玉璋,玉璋冰凉,却仿佛有着千钧之重。他想起舜帝临终前的叹息:“禅让之制,终不敌民心所向……”那句话如同黄钟大吕,在他耳边回响。民心,是历史的洪流,是无法阻挡的巨大力量。

当启带着朝露再次叩门时,只见石案上静静躺着玄圭与一卷兽皮。兽皮上,伯益用娟秀的字迹写下:“非益德薄,实启贤能甚矣。今效尧舜旧事,愿效巢父耕于箕山。”那是他深思熟虑后的抉择,是对德性的坚守,对天下的担当。

欢呼声如潮水般涌来,各部落首领纷纷高呼:“愿追随启公子,共建繁荣九州!”在欢呼声中,有老者拭泪:“禹德未绝啊……”他们看到了大禹的影子在启身上延续,看到了一个新时代的曙光。

伯益微微一笑,那是释然,是欣慰。他知道自己虽远离权力中心,却在另一个战场,继续为天下苍生谋福祉。他将继续在箕山耕作,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片土地。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