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047(3 / 4)

,结构严谨,假以时日,定能练出一笔好字。沈隽松了口气。

这就算是过关了吧?

然而她刚生出这个念头,就听见余先生又道:“原文倒是记得熟,没有错漏,嗯……我再考你几句注解。”

“言必忠信。”

沈隽想了想,开口道:“忠者,尽己之心;信者,循物之实。"[注2]“不错。“余先生夸奖了一声,继续道:"足容重。”沈隽这次思考的时间短了些,“举足欲迟,如负千钧。”[注3]“目容端。”

“目不斜视,视必直瞻。”[注4」

四喜一边在一旁摸鱼干活儿,就听着这师生俩问答的速度越来越快,不由微微睁大了眼睛。

“进退有度。”

“进必徐,退必迟,不践阈,不跛倚。"[注5]沈隽声音落下,余先生终于停下,不再提问,面上露出了满意的笑意,“不错,记得相当牢靠,日后也要如此用功才好。”“先生放心,学生会的。”

沈隽认认真真地点了点头,郑重应下。

见她这张还带着稚气的脸上满是认真,余先生不由一笑,从荷包里拿出几块糖递过来,“很好,这是给你的奖励。”沈隽忙伸出双手接住,“谢谢先生。”

余先生笑得温和,“好了,吃块糖就干活儿吧,我同你们一块儿。”她们三人收拾东西到下响时分,总算是收拾了个七七八八。见时候不早了,余先生干脆留沈隽在小院一道用过饭,又给她塞了一堆要背会的功课,才放她离开。

沈隽走到半道上,碰见了刚从厨房领饭回去的翠翠,便停下来同对方打了声招呼。

“是兰香姐姐……”

翠翠也笑着同她问了声好,而后便匆匆离开。沈隽一边往回走,一边回想着方才的情形,听说对方进了十三郎君院里,相较于她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对方今日瞧着似乎是消瘦了些,性子也没那么活泼了……

心里正琢磨着事儿,前方忽然传来一道熟悉的声音。“三姐儿!”

她赶忙抬起头看过去,眼睛亮起来,三步并作两步小跑到来人面前,“阿兄!你怎么来了!”

沈庆憨憨一笑,挠了挠头,伸手把她手里的东西都接到自个儿手里,“这不是阿娘托人给我们送了信儿吗,说是你马上就要跟着七娘子去盛京了,我跟阿爹就寻思着赶紧过来一趟,给你送点儿东西,到时候也好送送你”听着这话,沈隽心里暖暖的,同时也生出几分不舍来。就算她对这里不熟悉,也能猜到盛京和东山县的距离定然不远,自己这一走,就要好久见不到家人了。

走在路上,沈隽记起梅香先前说要订制一盏灯的事儿,便同沈庆说了一遍。沈庆先是惊讶,而后便爽快地答应下来,“只要她不嫌弃我的手艺,不过给钱就不用了。”

见妹妹看过来,他笑起来,笑里难得带了几分狡黠,“说不定她能看在这盏灯的份上,对你好点儿呢。”

沈隽没想到他是这么想的,微微一怔,心中暖意更甚。兄妹俩一边说话一边走,很快就回到屋里。沈父正在炉子边上忙活,炉子上放着个陶罐,里面的味道溢出来些许,沈隽闻了闻,像是羊肉汤……

见到他们俩进来,沈父掀开盖子,拿筷子戳了戳里头煮着的肉,头也不抬地道,“三姐儿先歇会儿,这汤马上就好了。”尽管已经在余先生处吃过了,但沈隽还是不想辜负阿爹的一番心意,便应了一声坐到旁边等着,双手托腮看着他忙活。再说了,方才吃的饭是饭,只是再喝一碗汤而已,盛得下!沈父说话算话,说马上就好,没多久就好了,先舀出来三碗,陶罐里还剩一半,那是留给杜妈妈和沈昭的。

三个人捧着碗慢慢喝着,一边说着话。

杜妈妈托人给他们送的是口信儿,只说沈隽要去盛京,里头的内情倒是没细说,沈父此时仔细问过一遍,心里才算是有了数。“这么说,是大娘子那边的人来传这个信儿的?”沈隽点点头,“嗯"了一声,又喝了一口汤。沈父稍稍放下心,另起了个话头,“对了,你那个蜂窝炭的生意,我加上你阿兄两个人,都有些忙不过来,便寻了几个信得过的人帮着一起做,半月结一次工钱,本来想同你说一声的,谁知府里这么忙,一直没等到你们回家,白家那个小娘子也催得紧…

“只要您找的人能信得过就行。”

沈隽对这个其实并不太在意,随着销量的增加,自家阿爹和阿兄肯定是忙不过来的,更别说阿兄还得在铺子干活儿,总是要雇人的,只是或早或晚的事」“人你也是见过的。“沈父见她没怪自己,放下心来,“就是柳沟村的人,那二人虽然年纪有些大了,但却不会耽误手上的活人儿…”听到柳沟村三个字,沈隽忽然想起来另一件事。把只剩个汤底的碗搁到一旁,走到自己平时藏东西的地方,从里头翻出来一张被折起来的纸。

“阿爹,这是我后头又改过一次的煤炉子,您看看怎么样?”沈父接过,低头端详了半响,没看出个所以然来,“这……我也不大懂,看着倒是像模像样的?”

沈隽默然片刻,轻咳了两声,“您若是信得过柳沟村的人,就找他们烧一个样品看看。”

“烧?”

沈父不由一怔,犹豫着道:“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