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分地
分田地的方案早已草拟好,并让各里长传达到了南宁县每个人,之前登记的流民,只要参与了开荒的,也在分地的行列。根据统计,参与开荒的乡民每人可分得一亩到两亩的田地不等,具体分得亩数根据个人的登记工分。当然,去年开荒的荒地也在分配之列,一半熟田一半新田,分到哪里完全看自己的手气:抓阄。如果有一家人想要合在一起,也可以向衙门提前申请。这活自然是陈临渊来干,这么大的工作量,累得他差点口吐白沫。带着丈量小组连续熬了半个月终于将田产搭配整理好,看到江玄戈自己竞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他浑身直冒寒气,一脸幽怨,看向江玄戈眼神都阴恻恻的。江玄戈识相地躲着陈临渊走。
这天南宁县衙门前的空地人头攒动,以村子为单位,按顺序去衙门抓阄。而这次开荒分田,不仅限于各村子,哪怕在县城内墙的居民也可以参与,大部分家中已经揭不开锅的居民都参与了开荒。在县城里居住的耿文,原本家里经营着一个包子铺,勉强糊口。自从去年南宁县大面积干旱,庄稼歉收后,耿文家里的包子铺就没法再开了。小麦和肉价格高涨,想要赚钱,包子价格自然也要跟着水涨船高。他们主要做城里人的生意,粮价一直居高不下,城里人连花钱买粮食都不够,哪里还舍得买包子吃。要不是因为家里做包子,囤了好几袋面粉杂粮和肉,加上家里之前的一点积蓄,日日喝稀粥挖野菜活命,一家几口早就饿死了。父母早逝,耿文是老大,还有个弟弟耿武,从小兄弟俩就相依为命,后来耿文娶妻生子。之前家里还能支应开的时候,耿文的妻子对耿武态度还行。现在一家子都在挨饿,耿文妻子就对耿武有了意见。
耿文虽然居中调和,但只要一日家里情况不好转,他妻子和弟弟之间的矛盾就不会消失。
也许是家里的现状和嫂子的逼迫,去年耿武告诉耿文,准备去府城找大商队跟着走西口。走西口,指经由悦江府往西,穿过连绵的大行山之后,进入扎西草原。听说那些扎西人有成群的牛羊,用一点盐巴布匹就能换得一头牛羊,只要能把这些牛羊带回来,一趟就能发大财。
走西口是十死一生的买卖,听人讲,草原上的那些异族个个都长得青面獠牙,那些马背上的汉子都像铜墙一样高大,能把他们这些中原人一手撕碎。更提连绵不绝的大行山里面有多少危险。
耿文哪里会让弟弟去走西口,去了和找死无异,他们县里也有人跟着商队走西口,却一个都没回来。
但耿文知道自己弟弟是个犟种,打定了主意九头牛都拉不回来。就在耿文担心他弟弟悄无声息跑掉去送死的时候,县里的开荒告示下来了。耿文绝处逢生,连忙给一家都报了名去开荒。能不能分到田地先不说,他们没有那么多奢望,只盼着衙门能说话算话,至少给他们提供饭食。没想到不但饭食提供了,还比想象中好得多。一个冬天开荒下来,全家人不仅没有像之前服役一样变得瘦骨嶙峋,反而都长了肉。县衙如此守承诺,一家人都对之后分田地有了几分信心。耿武长得高壮,力气又大,开荒的时候报名干的多是重活,他的工分比家里其他人都高,分到的田地也比其他人都多。分田地这天,只要参与开荒的县城居民都由各街道的里长领着排队。由于人过多,江玄戈将团练队的所有人都调来维持秩序。耿武看着团练队这些人,个个着薄甲,持铁枪,威风凛凛。他眼里露出渴望:“哥,我要去考团练队。”
耿文看的和弟弟不同,这些团练队的成员个个都健壮有劲,目光有神,面色红润,可见他们的伙食一定非常好。
开荒修水利的这些日子,全县所有人通过互相交流,都知道了江玄戈这位县丞大人的事迹一他是大别乡江地主的孙子,是他第一个提议大别乡的地主免乡亲们的地租,也是他拉起团练打退了来犯匪寇,还剿灭了大别山和羊山的匪寇。最重要的是,这位县丞大人去年小小年纪就得了秀才头名。这是有大本事的人啊,难怪能有这么大魄力给全县的人一条活路!每每说起江玄戈,就有团练的家属忍不住出来炫耀:家里有人进了团练队,每个月都能领固定的月饷,队里的伙食好得不得了,他们需要逢年过节才能吃上一块肉,团练队里却天天有肉吃。
听到这些消息,其他人都纷纷打听团练队是否还招人。团练的家属就道:“进了团练队,自然是千好万好,不过能进团练队的要求可高,我们家老二天生力气大,一把能举起一百来斤的石墩,这才被招了进去。”
想进团练队的人失望不已,看来自己是不符合要求了。耿武闻言,暗暗记在了心里。他别的没有,就是力气大。要是真进了团练队,就不用冒险去走西口找活路了,能活着,谁愿意把过把脑袋别在腰带的日子呢。
耿文道:“就是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再招人呢?",弟弟要进团练队,他自然举双手双脚赞成。
这位县丞大人,一言九鼎,心善又大方,耿文相信在这位县丞大人手底下做事,定不会吃亏。
通过开荒提供饭食,江玄戈已经在南宁县初步打出名声,让全县的百姓都对他信服了起来,这就显现了出来。
分田不慢,田产搭配早就由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