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大喜事(2 / 3)

晋王也拭目以待。

“陕西事了,然后命他们再来山西?”

“来孤这里?”

晋王诧异道,随后怒道:“他们敢。”

山西一直被他当做自己的地盘,谁敢来犯。

那人眼神含有其他的意思,晋王见状,逐渐沉下心来,仔细思考起来。

突然,他有些明白了。

“如果真是如此,对孤有大利。”

那人满脸认同。

“如果安排在山西,圣人一定会事前,把山西诸卫所兵权,全部交给王爷。”

“恭喜王爷。”

“何喜之有。”晋王谦虚了一番,故意道,“此事还未有定论,当不得真。”

“还有四弟前番派使来服软,孤是他亲哥,大哥如今不在了,二哥又犯了事,孤要承担起做大哥的责任来。”

“哪里需要他还舍利于孤,天下如何有这种道理。”

晋王只觉得可笑。

堂堂藩王,派来的使者,竟然还会把商事慎重的提出来,真是有失体统。

只要自己能获得更大的权利,真要是获得全山西的兵权,那就是掌握了十几万大军。

什么三司,一朝回到二十年前,整个山西都由自己说的算,相比较有过之而无不及。

“可是听说蒸汽机利润颇丰。”那人有些犹豫。

晋王直接否了。

在他看来,有些事比黄白之物更重要。

四弟是有本事的人。

他能主动向自己低头,说明他眼里还是有自己这个三哥的。

北平也能拉出十几万大军,如果能把四弟拉拢到自己这边,到时候就能凑出三十万大军。

父皇老了,连武勋们都压不住,还要靠他们做儿子的来出手。

没多久。

从应天府来了一封密信,是缇骑送来的,看过后,晋王大笑不已。

这天起。

晋王仿佛变了个人。

以前抠抠搜搜的,什么都要巴拉到自己手里,突然变得极为大方,四处让利拉拢人。

这封密信,北平也收到了。

……

北平府。

天色渐寒,朱棣望着枯枝发呆。

自从离开应天就藩北平,除去母后崩逝和“大祥”回过应天府,再就是四年前回过一次。

不知道父皇可好。

以前父皇办胡党,面对的局势,比蓝玉要复杂多了。

可父皇雷厉风行,如何像如今,布局了几个月,还未开始动手,甚至发密信给自己。

这回父皇不但做足许多功夫,还务求尽善尽美,不敢有丝毫的遗漏,说明了什么?

父皇老了,还是他在担心。

担心他拿不下蓝玉。

蓝玉比起胡党案的那些开国功勋们,又算的了什么呢。

“父王。”

朱高炽进来,看到院中的朱棣。

“你来了。”

朱棣收回眼神。

“你二伯,三伯都没有说要掺和商事,不过他们想什么,哼。”朱棣冷哼了一声,“他们想要的更多。”

“那蒸汽机的事,儿子还去陕西,山西办吗?”

看到朱棣的神色,朱高炽有些担心。

不会又一场空吧。

“北平诸事摊子铺的大,用钱也多,只靠蒸汽机厂,儿子手头有些紧。”

朱高炽解释道。

“山东本来是可以盈利部分的,不过因为父皇的要求,所以中断了商路。”

“如果陕西,山西也不能成行,恐怕对工厂有些不利。”

“你眼里好像只有工厂,对其余的事不太关心。”

朱棣有些不满。

长子格局小了点。

朱高炽明白朱棣的意思,不过有些不以为然。

他就算关心国事,目前又能做什么改变,根据历史,这段时间本来就没有发生不好的事。

也就说有问题,但能解决。

“有父王在,以父王的才能,自然能应对一切,儿子并不担心国事,反倒是把工业推动起来,提高北平的实力,才是最对父王最有利的事情。”

朱棣听懂了话里头的意味,忍不住笑骂:“所谓因人施策,伱倒是用到了你老子身上。”

“儿子不敢。”朱高炽低下头。

“陕西,山西的事情先缓一缓,过两月,等明年年初形势明朗后,再顺势而动。”

“至于你的难处嘛,北平全境随你布置,补上你损失的利益。”

朱高炽连忙抬起头。

这话说的可大了。

北平府可只是北平。

只是离北平越远,燕王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