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会做人情的新人(2 / 3)

“奴隶贸易?”朱棣念着新词。

朱高炽一旁耐心的解释。

奴隶贸易是可行的。

大明最牛逼的地方是什么?

文明产物——商品。

华夏文明做到了自给自足,也就是说全世界的商品,基本上华夏都有自己的产物可以替代。

造成对外需求不多。

海贸成本高,危险大,千辛万苦运来的商品,结果在中国卖不出高价,甚至卖不出去。

除非是香料、象牙这种特产。

而中华文明的商品,无论是周边势力与国家,还是阿拉伯、西方,都是需要的。

丝绸,瓷器等,可以在世界所有地区卖出高价,十倍的利益,让人无法放弃。

而想要获得这些商品,大多数需要用白银来换。

可明朝国策,变相的控制对外商贸,避免这种交换模式,控制在一定的程度内。

倭寇不是机器,也是人。

是人就会怕死。

就和边疆民族总要抢掠内地,历史上有成功,但更多的是失败,每次失败,同样会死人的。

一切都是为了生活而已。

所以朱高炽提供了新的模式,奴隶贸易。

农业社会,对奴隶没什么需求,但是发展工业需要的投入多,那么对奴隶就有了需求。

倭寇向金州提供奴隶,获得白银,或者直接换成商品,甚至是武器。

倭寇在人生地不熟,蒸蒸日上的大明抢劫容易,还是在熟悉的国内,两百诸侯国抢劫容易?

历史上,这段时期是倭寇消止的时期,这就是证明。

而日本最稳定的时期,要在几百年后,德川家族统治,让两百大名势力被削弱的最弱的时代。

那时候,日本才算是全国制度稳定。

如今的日本,大名多如狗,倭寇的势力还要超过许多大名,但是日本太穷了。

穷人手中,别人家的粮缸都是空的,无利可图。

现在不同了。

日本的穷人变得值钱,不但可以卖钱,还可以换大名商品。

所以朱高炽没有担心倭寇不和他合作。

“这是养蛊啊。”朱棣露出了担忧,“万一养出了蛊王,可就遗祸无穷了。”

“倭寇是条狗,对于强者很乖顺,对于弱者则龇牙,如果咱大明一直强盛,不怕这些人不听话,如果咱大明衰弱了下来,别说倭寇,就是周边也会虎视眈眈,所以儿子并不杞人忧天。”

朱高炽自信说道。

“你心里有主意就好。”朱棣提醒了一番,见儿子有谋划过,也就没有过分劝诫。

北平大剧院。

座位爆满,一票难求,台子上的新戏,让观众们看得激动不已,纷纷叫好。

“怎么样,把你演的不错吧?”

火真故意说道。

“去去去。”

王真脸色红的像煮熟的虾子,幸亏灯线不明,让人看不出来,否则他恨不得找条地缝钻进去。

听说新戏来自小王爷的主意。

可这他娘的把自己拍的太好了,让王真心中,有种莫名的情绪,又自豪又羞愧。

总感觉身上像上了层枷锁,以后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这样。

其实也不错。

王真突然想到,希望人们都这样看他。

跟随人流离开了北平大剧院,听到周围的人在夸王将军,说王将军和岳爷爷一样的人物。

王真低着头一言不发,他身旁的火真,眼神中有丝羡慕。

忽然间。

王真觉得这辈子没什么可求的,只现在的名头,填满了他的心,装不下其他东西。

林场,船政,只要能帮助经济发展,提高百姓生活,王真不在觉得可惜。

精神上的富裕,的确改变了王真。

王真选择了留在林场。

船政的势头,他看得出,一定会超过林场,原先是倾向负责船政,但是林场是根基,他现在改变了主意。

于是。

中华重工调来了新的负责人,韩奇,原河间站铁道站长,他和王真,在朱高炽面前,商议船政之事。

“想要发展船政,有几大问题。”

“首先船身龙骨需要大木,辽东不缺,但是木料需要经过处理,晒、裹油等,前期工作要几年的时间,反倒是制造的时间要短些。”

“如今的渔船,多使用简易手段制造,使用时间不长,造的船也小,还能应付。”

“而旅顺口晒了不少的木料,至少还要等一年,所以这一年如何发展,就要靠你的想法。”

“还有鱼源问题,风浪问题,台风问题等等,都是值得关注的大事,不能疏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