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东方的奇迹(1 / 3)

工业大师是在中国,而不是英国。

中国工业奇迹的发生有1500多年历史,并在宋朝大变革时期达到了顶峰。

这比英国进入工业化阶段早了约600年。

正是因为宋朝中国许多技术和思想的重大成就的传播,才极大地促进了西方的兴起。

——《西方文明的东方起源》英国政治思想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约瑟·霍布森著。

朱高炽组织军事改革的时候,中华重工经济大管家蔡文找上了门。

他的神色严肃。

“北平孩童免费入学,虽然建立了多所学校,但是远远不够用,许多孩子无法入学。”

“现在要求建立新学校的申请很多,对中华重工已经构成了经济负担。”

朱高炽万万没想到。

随着他的大刀阔斧,粮票超发,基建兜底,先发生经济危机的却是教育业。

其他行业还稳的很。

朱高炽并不怕经济危机。

因为中国模式和西方自由经济模式不同。

中国模式可以顺,可以逆,甚至还能倒逆。

一个和平了几十年的国家,竟然被人说成是世界头号威胁,证明了中国模式的威力所在。

“怎么回事?”朱高炽皱眉问道:”当初建学校时,让调研司进行过充分调研,根据工业人口制定的方案,并没有这个计划外的现象。”

蔡文回答不上来。

他对经济之道的认知,随着中华重工的发展,已经到了新的高度,但是在自己专业之外,蔡文并不是全才。

朱高炽见状没有为难蔡文,中华重工规模越来越巨大,如果不是人才的短缺,早就拆分成几个大行业部门了。

就像焦炭炼制厂。

如果能单独成立出来,更有利焦炭行业的发展。

冶铁行业等皆是如此。

但是人才跟不上经济发展速度,远远达不到后世人才行业细分的程度。

调研司得知后不敢怠慢。

学校建立计划可是建立在调研司调研成果上的,现在竟然出了漏洞,必然是调研司调研不利。

调研司原负责人是李伯升,现中华重工陕西负责人。

当年学校建立计划也是李伯升亲自调研。

他虽然已经离开了调研司,后来者却不敢把责任推到李伯升头上,只能亲自带队去下面调研。

“噼里啪啦。”

在二层的楼房,鞭炮燃放,烟雾中,一对新人拜天地。

亲族朋友乡亲。

场地上满是人头。

露天的场子上,方桌满是菜肴,还有买的大酒桶。

帮忙的七大姑六大姨,用酒瓶从酒桶中灌好酒,然后放到每张桌子上。

“一拜天地。”

……

司仪的声音中,周围的人们满脸笑容,孩子们在人群缝隙跑来跑去,欢笑追逐着满场跑的大鹅。

有的大人时不时呵斥一声,让孩子们收敛一刻。

但过不了多久。

孩童们又开始了追逐,仿佛不知道疲倦。

突然。

有大人嚷自己孩子不见了。

人们急忙去找。

甚至有人跑去沟渠。

夏天了,孩子们总喜欢往有水的地方跑。

索性人们虚惊一场。

那不见了的孩子,沉沉的睡在草垛中,身上脏兮兮一团,也热不醒他。

他玩的太累,身体到了极限,可是孩子不知道,最后眼一闭,上一刻还在活蹦乱跳,下一刻就已睡得酣甜无比。

因为新人结婚。

原本在一楼堆放满满的麦谷,被搬入了邻居家暂放。

“真没想到啊。”

酒桌上,几位老者喝着小酒闲聊。

不过没人叨扰这一桌,主家还专门让帮厨的乡亲们烧了两道菜送到这桌上。

这是乡间的德孝。

老人地位高。

“瓜娃子的孩子去矿上上班,他和婆娘在家种地,如今儿媳妇也有了。”

“现在的人真幸福。”

一位后生受长辈的命令,为这桌老人送来新的一壶酒。

后生恭敬的把酒放在桌子上,正准备离开,被老人们叫住了。

“狗娃你在高……高学堂读书,懂得道理多,你来说说看。”老人不知道高年级。

几位老人你一言我一眼,对世道感到迷茫。

后生耐心听完后,笑着说道:“农业让人们吃饱肚子,但是无法让人富裕起来,因为人均田亩有限。”

“在新的生产工具打破这个限制,以及人均土地大幅增加的情况下,靠田亩只能吃饱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