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叶希贤面对强盛的工业(1 / 3)

陕西行都司,中华重工探测人员原本找煤铁矿的过程中,意外发现的金矿。

正是后世的阳山金矿,储备量高达三百零八吨。

虽然朱元璋下旨,一两黄金等于四两白银,可这个违背市场的规定并无法获得市场的认可,正如宝钞。

朱高炽看重的不是这个金矿。

就算达到后世的开采技术,每年也不过几百万两白银而已,朱高炽看重的是价值意义。

控制了这个金矿,那么市场对粮票的信心会成倍提升,更会稳固粮票的信誉体系。

如何把这个金矿控制在自己的手中,朱高炽很头疼。

如果几年后。

自己顺利成为监国太子,一切都好说。

可现在不行。

这件事操作不好,反而会打击到市场对粮票信心,和股市一样的道理。

如果不去做,那么对中华重工没有什么影响。

可现在步子迈的越来越大,粮票发行的越多,现在需要这些有利信息刺激市场,保障粮票价值体系的维系。

那么如果中华重工开始施行这个大项目,万一没有成功,则会打击市场信心,最终影响粮票价值体系。

“以王府的名义。”金忠提议道。

“金右使的想法,属下是赞成的。”

粮票银行行长支持金忠。

“这件事父王出面,如果事成,好处归于中华重工体系,事败,影响的也是王府,避免了对粮票体系的打击。”

朱高炽敲定了主意。

金忠亲自去一趟陕西。

“我只有一个要求,无论是和秦王府还是当地官府共同开发,总之金矿的名义权要拿在手里。”

朱高炽看重的不是金矿本身,而是金矿的名头。

在座的几位大掌柜都明白这个道理,包括熟知中华重工,算是半个推动人的金忠,也理解小王爷的意思。

“派袁容去。”

朱高炽最后说道,指定了王府的大驸马。

“现在北平军制改革离不开你。”朱高炽拍了拍金忠的肩膀。

金忠点点头,没有多言。

众人也觉得理当如此。

金忠不光是长史府右长史,还是中华重工和王府之间的代言人,更有一个隐形的角色。

中华重工逐渐掌握军队过程中的“保护神”。

是中华重工体系在北平府官面上的

当三万职业兵,依托铁道系统改制完成营兵制,中华重工将真正掌握到一支强力的“枪杆子”。

石匣营新军和旅顺口新军都不能算中华重工完全掌握。

前者依托密云两卫,后者依托金州卫。

密云。

叶希贤自从弹劾后,不再进行多余的动作,等待应天府的旨意,密云区没人待见他。

但是他的身份高,同样也没人敢得罪他。

趁着这个空挡,他开始观察密云。

密云是北平的铁矿中心。

无数的铁矿石从这里运出去,经过冶炼等工序,成为各家的用具,进入各家工厂,也流入士兵们的手中。

在当地最大的一处矿区,叶希贤目瞪口呆。

一条一条的简易铁道,犹如蜘蛛网一样蔓延整片地区,视线所及之处全部是各种车辆。

骡,驴,马无数的大型牲畜,一座接一座的站点。

如果朱高炽在这里,他知道这就是后世的首云矿山,一座露天的矿场,后世开采了足足半个世纪。

挖完后的深度,深达三百多米!

“先生请看,这外部的岩石都泛着红色,含铁量非常高。”矿区的工作人员陪同。

随意捡起一块石头,得意的说道。

“这片地区的铁矿石储量至今还没有探明,我看啊,足够全大明百年之用。”

这座矿区后世探明的铁矿储量高达一点四亿吨,以现在大明的铁年产量来算。

何止够用一百年,一千年都用不完,需要用一千八百余年才能用完。

但是北平发展工业就不同了。

在大基建大调度的工程下,北平的用铁量达到了当下的天文数字,全年计划铁产量高达七万吨。

这个目标令人不可思议,但是在朱高炽看来却不算什么。

十九世纪中期,离英国铁产量两百万吨的零头还没有。

不过差距并不怕。

进入二十世纪,日本1900年的铁产量才五万吨,到了1940年就达到了近七百万吨。

正是为了刺激明年的生铁产量,朱高炽才发动了刺激经济的一揽子大基建计划。

日本铁产量平均每年翻3.5倍,朱高炽不说超过这个数字,以中国模式用在大明,达到这个发展水平他并认为多大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