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8章 尴尬的辽王(1 / 3)

洪武三十年五月二十九日。

北平。

燕王宫

家庙后的东三所,

“十五哥。”

年轻的宁王苦涩的喊道。

“十七弟。”辽王满面通红。

十七弟的大宁,可以说是从四哥手里分出去的,靠着四哥的老班底建立的大宁藩国。

小十七被大侄儿轻易的请到北平,倒还算说得通。

自己辽东数十万军民,要地利有地利,又没有铁道,精兵强将在手,竟然同样的结局。

不。

输的更凄惨,基本上直接投降了。

太丢人。

辽王羞愧的说不出话来。

“大侄儿好本事啊,恐怕我大明未来的磨难更大了。”宁王心中仍然还在担忧。

辽王也叹道:“陕西的二哥死的早,听说山西的三哥也病重,所以留在太原治病,河南的五哥指望不上,山东的七哥境内民心差。”

“今日才发现,偌大的北方,拿得出手的唯有四哥,可造反的却是四哥的儿子和四哥的人马。”

“合该有此劫,恐怕父皇对我们这些儿子失望至极。”

“一个晚辈就把我们打的落流水,不光是父皇会失望,天下人都会认为我们不成器。”

两个失败的王爷在一起,说不完的话题,道不完的苦衷。

王府的太监们贴心的为他们送上瓜果茶水,好让两位王爷润润嗓子。

虽然被关押在宫苑里,但是一切待遇从优,并不为难他们。

甚至朱高炽还担心他们无聊,专门允许把他们安排在一起,有个可以说话的同伴。

如果不是山西的晋王病的厉害,担心路上出了意外,这里就会有三位王爷了。

出去了这里的宫门,路上见到的太监和宫女们各个脸上有笑容。

和明朝中后期不同,明朝初期的皇宫和藩王宫里,有大量朝鲜进贡的嫔妃和宫女,以及在木邦等地大胜后俘获的少年,被收养在宫里当小黄门。

燕王宫也是如此。

数十名小黄门手持大棒,守卫在这里,不让任何人接近,也不让宫里的人逃出去。

前寝宫。

徐氏欣慰的看着朱高炽,眼前的长子,不但挑起了家里的门梁,还为王府打出了一片天。

“儿子前番见了两位王叔,观他们的面色挺不错。”

“你父亲在应天府不会有事吧?”徐氏更担心朱棣,已经半年未见夫君。

徐氏从小至今,和朱棣分离这么长的时间没有见面,数十年未有过的事,脸色有些憔悴。

“父王在京城一切都安。”

朱高炽安慰道:“本来是想派些人过去,顺利与否不提,多少保护下父王的安危,后来被皇爷爷召去了皇宫,父王反而更安全了。”

“唉,你大舅舅指望不上,小舅舅倒是来了不少的书信,为你父亲的事忙前忙后。”

徐氏叹道。

“人之常情,我不会怪大舅舅的。”

“你媳妇也不要为难她,她满心只有你,郭家做出了这样的事,最难过的就是她了。”

“郭彩莲的确哭了好几回,儿子也安慰过她,世子妃的位置我不会变的。”

朱高炽平静的说道。

郭家虽然做出了背叛他的行为,但是郭家在辽东的影响力还是在的。

地盘的扩充,需要的人手也多了。

自己人虽然好用,可培养起来的人才,并无法急速的补充地方势力的空白。

郭家的影响力还是要继续利用。

不只是郭家,那些归顺的各地官员和将领,同样需要挑选一番后用起来。

北平官员都不够。

当初颜钝的逃离,带动了北平官员的逃离风波,现在北平留下的官员,不少人都是身兼数职。

的确有大量更忠心的工人阶级,但是术有专攻,无论是治理地方还是带兵打仗。

官员和武将中挑选出来的人才,更能保障事务的顺利进行。

如何把这些地区快速的吸纳自身,为自身提供动力,那么许多人不但不能动,反而还有大用。

徐氏见朱高炽有这方面的认知,心中也松了口气。

见过了母亲,朱高炽离开了王宫。

在自己的世子府。

葛诚,姚广孝,老狐狸申逵,张杰,墨麟等官员,以及陈亨,房宽等将领。

各站一边,殿内气氛庄重,颇有燕王在时的景象。

朱高炽坐上台阶的案几后。

望着台下的“人才济济”,朱高炽的嘴角忍不住露出笑容,心中难免有些得意。

北平的发展,不管数据上如何的增加,结果仍然还是要靠打仗来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