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2章 小王爷的旗帜(1 / 3)

“这里是粮票发行银行总部大楼,是

各行省的官员们,参观北平的建筑。

“哗。”

工作人员熟练的拉上铁栅门。

几名官员好奇的望着狭小的空间。

操作蒸汽机上下梯的工作人员开始操作,顶层的鼓轮转动了起来,把轿箱拉上升。

刘达脚一软,差点就摔倒了。

上下梯倒不算稀罕物,可不用人力的上下梯,让人们啧啧称奇。

“粮票发行银行总部大楼,是

“这个系统有三十四个大小部件,拽引轮、导向轮、机座、导轨支架、导轨、补偿链、绳缆等,操作工配有四人。”

这架最原始的上下梯,除了在动力使用机器外,主要作用还是要靠人力。

“使用成本太高了。”

刘达忍不住说道。

上下梯直达顶楼,在顶楼已经有先一批的官员抵达,他们站在楼顶上,眺望北平城。

“不可思议。”

“北平的变化令人震惊啊。”

“这就是北平模式么,大开眼界,大开眼界。”

官员们在护栏边上。

因为是最高的建筑,他们可以看到大半个北平城,甚至看到天际线处,朦朦胧胧的新城区。

越是靠近新城区,那里的街道规划的越笔直和宽广,一栋栋的房子拔地而起,还有不少的大厦。

地面车水马龙,从楼顶望下去,各个看得新奇无比。

“这就是北平城的公车系统吗,原来是这么规划的。”有名河南布政司的官员,看着城市里的铁轨。

“在公车台等候的时候,还觉得铁道马车少,从高处看才能发现,竟然有这么多铁道马车。”

“只有北平才能如此,换做其余的地区,哪里有这么多百姓会乘坐公车呢。”

“北平模式让人口流动性大幅度增加,人们有了对公车系统的需求,而北平模式又让人们的口袋里有钱,所以才有眼下看到的车水马龙。”

北平布政司的官员,向同僚们自豪的介绍。

千言万语不如眼见为实。

如果在北平城中,还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那么到了这座最高大厦的楼顶,整个北平的面貌映入眼帘,谁也说不出话来了。

刘达内心一片空白。

北平的报纸他看了不少,各种的吹嘘,什么煤炭产量多少多少万吨,什么钢铁产量多少多少万吨云云。

刘达虽然知道厉害,但也不过是心里的印象,到底有多厉害呢。

眺望着北平城,刘达震惊的不知如何形容。

公车系统需要的铁,建造高楼大厦需要的铁,到处使用的蒸汽机需要的煤。

“难过说北平去年一年,从江淮地区采购了数百万匹的布料,多少人认为是谣言,如今看来却不是虚言啊。”

洪武二十五年,朱棣带领大军得胜归来,

这年是北平从江淮地区得到布料最多的一年,没想到短短的五年时间增长了好几倍。

“我看北平的街道上,穿着补丁衣裳的人难以见到,穿新衣服的人倒是不少。”

“北平四五百万人口,加上其余的用项,又不实行征收制,在本地生产布料以外,从江淮地区采购了数百万匹的布料,倒也符合常情。”

“不止。”

“在各行省还有无数的工人,这些工人虽然不在北平,但也是和北平一样的待遇。”

楼顶上一批一批来到的官员,已经有了五六十号人,三三两两的围在一起。

“大工厂,小衙门,哼,这是燕世子说的,诸位,你们能接受吗?”有官员小声说道。

“不接受又能如何,你看看这北平。”官员在空中指了指。

他们神色暗淡。

差距太大了。

现实就是现实,肉眼看见的东西还能作假。

“光富裕有什么用,还要看民心。”

“只论富裕,当年宋朝的国都有百万人口,不也是被轻易的攻破了,所以教化人心才是最重要的。”

山东布政司右布政使杨镛不以为然。

他的话引起了不少官员的认可。

北平要搞大工厂,小衙门,势必削弱了他们的权利,特别听说北平的一些改制。

从各工厂建立的组织,有的竟然比官府权利都大,这还得了,许多官员无法认同。

“诸公,参观时间到了,下一步歇息,用过午饭后,下午的北平综合大场的中秋盛典就开始了。”

北平布政司的官员说道。

神色各异的官员们,由组织者安排乘坐上下梯。

中午。

北平综合大场外的广场,已经成为了“汪洋”。

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