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高人(1 / 3)

巨大孔明灯引起了北平城的轰动。

商人吴宏兴奋的领着技术人员王纯,以及请的几名工人,再一次来到北平的郊区。

此次的升空活动,引起了许多人的围观。

不少知道消息的百姓们,早早的来到此地,对于即将开始的升空非常有兴趣。

“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载人。”

“多危险。”

“比万户升空要靠谱。”

有学者笑道。

说起万户,此人原名陶广义,是元末明初人士,因为向当时还是吴王的朱元璋献火器有功,被朱元璋封赏为万户,身边人因此以万户来叫他。

此人异想天开。

洪武二十三年,乘坐绑定四十七根自制的火箭,自己坐在椅子上面,想要靠着火箭升空。

然后手举两只大风筝,计划借助风筝的浮力来落地。

计划当然失败了。

古人对于升空还是很有热情的,事迹数不胜数。

例如《汉书·王莽传》介绍,在西汉末年,王莽为伐匈奴,招募各地能人加入,为此在长安举行了飞行表演。

还真引来了一个“会飞”的能人,此人“取大鸟翮为两翼,头与身皆着毛,通引环纽,飞数百步,坠”。

例如元黄头靠着“风筝”从高处落地,死里逃生的举动等等。从两汉南北朝,唐宋明都有古人尝试飞天的记载。

巨大的孔明灯,用麻布制作而成,聪明的学者,在里面使用了竹篾支撑。

根据上一次的经验,这回他们在孔明灯的麻布内外涂抹了一层明矾清漆,既减少了孔明灯的透气性,又增加了耐高温性。

和西方人们误认为浓烟有助于升空的错误认知不同,学者王纯已经发现是热气流导致的原因。

因为孔明灯本身就是这个原理,可以通过肉眼判断出来的,而西方并没有孔明灯。

“今天的升空,可以超过半个时辰吗?”

吴宏关切的问道。

王纯点了点头,“此次的升空燃料使用煤油,应该可以超过半个时辰。”

“太好了。”

吴宏高兴的笑道。

升空的时间越久,才越有吸引力。

今天他还请来了两名粮票银行的工作人员,他们的态度,决定自己能不能接下来获得贷款。

“看到没。”

周围的百姓们有人指道。

工人们正牵着两只羊装入竹筐里,并且用绳索绑起来,以免羊只乱动破坏了升空。

“竟然用羊啊。”

“羊如果能升空,又能安全的返回地面,那么人也可以。”

百姓们很兴奋。

他们等待着接下来的事情。

赶来的人越来越多,周围已经里三层外三层,至少有两三千人来到了此地。

等一切工作安排就绪,王纯上前检查了一番,才对着工人们点点头。

工人们点燃竹筐里的炉子。

炉子里烧的是稻草,很快热气聚集到孔明灯中,地面绑定的绳索被拉直了。

工人们开始紧张了起来,他们还在竹筐里呢。

等稻草烧完后,他们则点燃了煤油灯。

根据王纯的说法,利用煤油灯长久的使用,增加孔明灯在空中的时间。

完成了这一步,工人们从竹筐里下来,放开了绳索。

巨大的孔明灯立刻升空。

“哗。”

“飞了。”

“里面还有羊呢。”

今天没有风。

前日孔明灯追走了好远。

孔明灯越升越高,地面的人们昂着头,努力的看着孔明灯,孔明灯也开始飘向了远方。

“飘走了。”

“又飘回来了。”

“唉,又飘走了。”

孔明灯越飘越远,人们在地面上跟着走动起来,几千人逐渐跟不上了。

正当人们失望的时候,孔明灯又停止了飘动,往高处升上去。

“怎么还在升空。”

“老天爷啊,不会升到天宫里面吧,会不会惊动神仙。”

巨大的孔明灯,在天空中已经成为了一个小点,人们需要仔细才能看到孔明灯。

孔明灯升空的时间也超过了一刻钟。

“不行啊,人们都看不到了。”商人着急起来。

“是好事,说明我的技术方向是正确的。”学者却笑了起来,两人想的并不一样。

“前日的孔明灯升空,是因为一次性的热流,当热流消耗完后,孔明灯就自己落了下来。”

“此次我用了煤油灯,延长了诞生热流的时间,所以孔明灯可以在空中飞的更久。”

商人不开心的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