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5章 改进的藩国(1 / 4)

帖木儿消失后。

随着他的子孙各自称汗,陷入了分裂之中,不少的势力趁机互相攻伐,乱中取利。

米里还率先投奔了大明,不久后,钦察地区的斯拉夫人使者也来到撒马尔罕,朝拜大明皇帝,与大明有了官方的接触。

木鹿坐落于中亚后世土库曼斯坦马雷省的一个绿洲城市,此地古城在撒马尔罕和巴格达之间,是古代唐朝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道。

属于东西方之间必须要拿下的要地,只有拿下此地,才能图谋马什哈德。

历来。

从东至西或者从西至东,除了北边的钦察之地外,要么通过木鹿地区,要么通过赫拉特地区,其余的路线太过费时费力。

朱棣在昭告天下,成立撒马尔罕都司和各地宣慰司后,解决木鹿和赫拉特,成为了首要目标。

金忠说道。

“我军不打,敌方自溃,反之,敌方反而合力对抗我军。”

指着舆图上的形势,金忠认为应让缓一缓,帖木儿的孙子们之间的斗争,已经迫在眉睫,明军不应该此时插手,反正形势对大明有利。

朱棣认可了金忠的意见。

分封各地后,也开始了在地方上的治理。

朝廷内地的官员们,大量的涌入此地。

根据朝廷当下的潜规则。

地方官是如此,朝廷中枢同样如此。

大量的朝廷官员外放,首选是偏远边疆地区,或三五年,回到朝廷后,从治理地方经验,乃至资历威望等,都升上了一个台阶。

改变了以往朝廷的政治风俗。

比如内阁。

明中后期的内阁,必须是翰林出身,也就是科举一甲,而一甲只有三人,未免太少,于是给了二甲三甲进士们

虽然翰林院在六部和朝廷中枢,获得了大量观政的机会,与地方也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可终归没有实际主政一方的经验。

包括张居正,也是通过游历地方数年,这个经历,给了张居正很大的帮助。

那么现在的明朝内阁。

虽然还不具备担任朝廷中枢首尔的重任,但地位也日益突出,甚至已经平齐六部之言。

内阁

从朝廷到地方,在朱高炽的引导下,重视起了主政一方的经验。

内地县到州府,虽然削弱了官府的不少权益,可主政官的地位却日益抬高,又和太祖皇帝时期不同的风气。

老百姓不愿意离开内地,因为他们在内地的生活更安逸,哪怕边疆地区给了很多政策,也没有吸引走多少的百姓,但是官员们不同。

官员们对外放到边疆地区,抱着热情的态度。

不过朱高炽也并没有太高兴。

官员们去边疆,多少是为了捞资历,不像百姓迁移边疆,能扎根在当地,为当地带去生产力,是截然不同的性子。

如何让军户和民户同意官府的迁移,已经是大明朝廷越来越头痛的事情。

要塞设立巡检司,部分地区设立兵备道。

从亦力把里行省开始,依着补给线路,寻找肥沃的土地,开始设立居民点。

“一户给予一千亩土地,永久产权,三年不收税。”

“给予军户待遇。”

“农业免息贷款,房屋修建补助贷款。”

“菜篮子计划。”

大明工局体系,在朱高炽的吩咐下,制定了一个又一个的政策,给予迁移边地的百姓们,全方位的优待,包括了吃穿住行教育方方面面。

“集中力量支援边疆。”

“建设大生产。”

塞南行省,塞北地区,开平行省,大宁行省等地,官府组织的牲口,通过铁道的运输,一列又一列的开往亦力把里地区和撒马尔罕地区。

半耕半牧,成为了大明在撒马尔罕主要的生产方式。

一千亩的土地。

多少吸引了百姓的眼光。

当地长期的战乱,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比例极度失调,导致女性地位极低,从婚嫁方面入手,又是一桩吸引力。

受大明风俗的发展,男性想要结婚的成本可不低。

自古有言生老病死。

生放在

生可不是只指生活。

简而言之,等于当年放大版的金州,吸引了国内不少的男性人口。

此时。

马什哈德地区,帖木儿的三子米兰沙,带着自己的儿子,也就是帖木儿帝国

皮儿·马黑麻。

是帖木儿最心爱的儿子只罕杰儿的幼子,其大哥早亡,也算是帖木儿的长孙,也是历史上,帖木儿生前钦定的继承人。

虽然被米兰沙纂夺汗位,可其势力不弱,很快又打败了米兰沙。

如今同样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