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0章 最后的突破(1 / 3)

有些学者从七个方面,从结果来倒退因果。

当然,两者也有些区别。

而明朝一直是最大的贸易市场,商品远销世界。

可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大明江淮地区并不缺乏。

全球私有财产历史最悠久之一的印度,十八世纪就在接收英国的纺织产业,并且观察、学习和效仿英国的社会,可耐人寻味的是,印度并没有取得伟大的经济成就。

同样耐人寻味的是,后世不少研究者们倾向于问,为什么在十七和十八世纪,仍然拥有超过世界水平,具备卓越纺织、炼铁技术,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市场繁荣经济的中国没有发生工业革命呢。

因此简单地把工业化失败归咎于精英阶层的既得利益保护和榨取性制度,这些制度学派所深信不疑的东西,因此他们提出东方文明自古就是落后的等等,收获了不少的信徒。

可这些推论,是不能令人信服的,甚至是误人子弟的。

所以朱高炽来到大明后,并没有采取那些制度派学者提倡的理论,相反,新世纪在伟大成就的结果上,诞生了一批新的学者,提出了更结合实际的各种思想理论。

比起前者,后者更要脚踏实地,听起来不再那么虚幻。

并且能让人恍然大悟。

因为道理要贴合实际,假传万卷,真传一句话,往往一句真传,就能让人们醒悟。

所以那些新世纪以前,民间非常流行的关于西方的各类宣传口号,逐渐不被人们信服,并且内心开始厌烦这些空洞的东西,开始了自己的思考。

春和宫。

书房。

书架上摆满了书籍,大量学者们的论文,以及各项的数据报告,贴了醒目的标签,让朱高炽可以准确的找到自己想要的资料。

大明是个大一统的社会。

原本的历史上,在粮食产量发达的基础上,人口其实已经有了大爆发,只不过明朝的制度,以户为征收对象,所以并不追求人口的统计。

如今的大明,特别是大明的北方,以倭国和高丽为主要流入妇孺人口的地区,导致北方的人口激增,加上富余的粮食,带来了新的概念。

例如北平行省,最新的人口统计,大概已经超过了八百万人口。

这个数字让许多人惊呆了。

其实对比历史上的未来,又不算那么离谱。

例如1734年至1753年,十九年的时间,全国人口增长了四倍。

这当然不是生育率导致的,而是新的政策导致的变化。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的爆炸增长,直接一根直线的图谱,才是生育率导致的令人不敢相信的事实。

人口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潜力。

同时。

社会发展不能追上人口数量的增加,那么良药就会变成毒药,中国自古以来的大一统传统农业社会,可以说大多数亡在这副毒药之中。

不是政策可以调和的,需要的是生产力的巨变。

自古以来,生产的土地一直在开拓,先民们极力解决这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可无论任何方式的变革,都无法让生产力追上人口的增长。

明朝亡在社会经济破产。

那些其余的现象,例如官员贪腐,乡绅兼并土地等等,哪怕是王朝盛世的时候,也并不缺少此类的现象,所以并不是导致明亡的主因。

哪怕政治清明,吃不饱饭就是吃不饱饭,仍然无法避免大明的灭亡。

朱高炽敲击着桌子。

把大明从传统农业社会变成工业社会,一直是朱高炽要做的事情,成果很喜人,可大明的体量太大了,以及当下的社会现象,带来的大量新生人口,已经成为了很大的难题。

不解决这些问题,大明仍然是传统农业社会。

特别是当下。

大明的市场太过繁荣,大明的商品没有竞争对手,商人们并不需要历经艰辛的去当中间商,直接坐在家里都不愁找上门的定单。

濠镜兴起的商行非常的繁荣,可也止步于此。

只有很少的商行,才愿意离开舒适区,冒险前往南洋诸国。

大明的体量太大了,想要进行质的飞跃,目前的阶段,已经进入了瓶颈区,越过这个阶段,大明的社会才能继续高度发展下去。

否则就会停步不前,面临各式各样新的问题。

简而言之。

让科学的发展,追上应用技术需求的地步,也就是机器生产机器的社会,当到了这一步的时候,大明的工业化社会,才算得上真正的成功。

需求。

需求是最大的难题。

创造需求,推动社会发展,跳过马尔萨斯贫困陷阱社会理论,是后世

十五世纪初的大明,实际人口占比世界的四分之一,这并不是高光时刻,最高光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