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1章 因为大明发展被无意伤及的高丽(1 / 4)

开春后的辽东,仍然被大雪覆盖,这里是冰雪的世界。

金州老工业基地,带动了辽东经济,促进了辽东的人口恢复,但至今也只有两百多万的人口,不过呢,辽东有数十万的阉工群体。

广宁城。

辽王死了,王爵降级,自从朱元璋去世后,朝廷就主导了对皇族的权利控制,取销了原来的制度,除了皇帝的嫡长子,庶子不能继承爵位。

嫡子继承王爵,但是不世袭罔替,每代会降级,六代无功恢复为平民,王爵享受宗室俸禄,不赐土地。

朱元璋很多儿子封了王,已经获封的,只保留本人的王爵,朱棣只有嫡子,朱高炽也只有嫡子,新皇帝和太子都坚持,朱高煦和朱高燧的利益又没有受损,他们除了王爵的俸禄外,还有职务的俸禄,新的制度很快被推行了下去。

所以辽王死后,原本因为停工一直未修建的辽王府工程也停止了,被封到番禺的朱允炆,这个越王,也随着他的死亡而终止。

如果朱棣和朱高炽的权利威望小,地位不稳固,手里军队弱,自然做不到轻而易举的改革,可惜的是,面对这样的皇帝和太子,连文官和资本商人们都束手就擒,何况宗室呢。

连宗室都是如此,大幅度的消减用人,更不提其余的阶层,勋贵们从一家数十到数百奴仆,逐渐恢复到了宋朝的社会环境,大户之家多是三两用工。

奢侈的行为减少了,勋臣官员们的俸禄可以维持他们体面的生活,否则一家数百人,又有管事嬷嬷老人脸面等等,再多的俸禄也不够家族需求。

正如后世有言,有了葡萄酒需要琉璃杯,有了琉璃杯需要更好的物件搭配,开销越来越高。

消费有好处,但可怕的是消费背后的文武们,是朝老百姓们伸手得来的,属于并不是创造出来的财富,而是剥削转移得到的财富。

科技的发展是社会需求导致的,那么个人的廉洁和贪污,也是受限于环境。

不知不觉间。

辽东的官员们变得廉洁了起来,至少总体上如此,对比以往的话。廉洁的社会环境带来许多的好处,其中一样是高效,社会的高效。

反之,社会的运转效率会变慢,也就是生产力发展速度缓慢下来,社会总体财富增长逐渐停止,甚至出现萎缩和倒退的现象。

“真冷。”

朱高炽穿着貂皮大衣,从屋内走出来,望着扫雪的人们。

北方肯定是比南方冷的,古代绝对没有疑问。

后世因为科技,以及经济水平不够,只有北方集中供暖,南方没有,而只有经济宽裕的家庭,才会自己安装取暖的机器,多数人并不富裕,所以北方室内的温度很暖和,南方的室内要靠一身正气,所以有了到底是南方冷还是北方冷的民间争议。

其实有什么好说的呢,埋头发展就好了,经济提升,什么都会有。

两百万人口的辽东,因为气候环境和科技限制,本该属于贫困,却在十五世纪开端,发展出了别样的发达,朱高炽的视线看向了远方。

数十万的阉工们,在近二十万规模工人们的配合下,正在深山老林砍伐树木,平整土地,开挖沟渠,建造水坝,修建道路和铁道。

不同的是工人们有宽松的工作环境,以及完善的后勤供应,阉工们同样也有,只是阉工们没有未来。

“真是可怕的压榨啊。”

朱高炽收回了视线,辽东有今日的变化,实在是不可思议,每寸土地下,都是由鲜血培养出来的文明之,所以能成为北平的“蒸汽机”。

辽东都司早已改为辽东行省。

原湖广布政使司右布政使方温,现辽东布政司左布政使,与按察使,参政,都指挥使等文武官员拜见朱高炽殿下,与北平一样,前日太子殿下入城时,广宁的百姓们也是满城迎接。

朱高炽很温和。

方温向朱高炽汇报了辽东最近以来的发展成果,其中特别是田亩数量的增加,金州船政的发展速度,各大林场的建立等等。

“辽东目前最大的困难是铁道的不足,所以布政司衙门经过长期的考量,认为修建一条东至高丽汉城,北至山海关的铁道,是解决辽东当下瓶颈的重要手段。”

听到方温的言论,朱高炽有些头疼。

铁道的普及带来的好处,人人看得见,更重要的是,修建铁道代表了资金和政策,其中有太多非同寻常的东西,还涉及到了政治前程方面。

南洋修建的铁道,主要还是工人群体为主,西部七省的铁道,则是一半俘虏和一半工人的模式,已经消耗了大明不少的精力。

辽东官员们的想法,朱高炽有准备,但是看到众人脸上的迫切,内心有些感怀。

阉工的使用,五年前朝廷就开始了控制,不再大规模引进,可是呢,辽东当地并没有支持,不光没有按照朝廷的规划去做,反而变相的吸收阉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