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2章 像贾诩一样毒的高丽总督(1 / 4)

金州的驿道修建的宽广和坚硬。

朱高炽来到金州城外,与官员们来到小黑山,山上有座庙,庙里的和尚们早就恭敬等候,把寺庙里内外打扫的干干净净,一尘不染。

辽东有几个小黑山,北镇有一个,金州有一个

北镇小黑山的北边,有个大黑山,因此红楼梦里贾府的庄子,不少人猜测是在北镇,也有人说是金州的小黑山,不过未来大概不会有红楼梦这部书了。

毕竟现在的大明,连王府都没有上百的下人,何况勋贵之家,哪怕是徐国公府,在禁止贵族使用奴仆的政令下达之前,就还给了人们卖身契,改成使用佣工。

贾府穷吗?

有俸禄,有祖宅,有赏赐,有庄园,有商铺,真算不上穷,可是呢,一个衰败的勋臣之家,仆人数量有数百乃至上千人,有了这么多的下人,光维持自家门面就是一笔不菲的开支。

加上各家人情往来,家里门楣这么奢糜,出手能小气吗?所以再多的正常收入,也是满足不了需求的,那么为了维持自己的需求,就促使他们违法犯忌。

越来越多上层违法犯忌,法律制度形同虚设,讲究人际关系,也就形成了明中末时期的社会上层风气,社会效率倒退,张居正在他的奏疏里,对此有很细致的批判。

所以廉政对于大明,关乎大明的未来和根基,所以曹端的地位,为什么在历史上被拔高,以及后世倡导学习曹端的思想。

金州的官员们就很廉明,朱高炽很满意。

于是想到了曹端,虽然朱高炽与此人没有什么交际,可是对此人在北平提倡的新学,以及离开大明一路向西游历天下还是很关心的。

一晃几年过去了,不知道此人到底是活着,还是流落到了何处呢。

太子殿下的态度,让官员们很开心,大家都开心,现场气氛其乐融融,不光商人们也来了,连工厂也派出了工人们来。

工人们脸上充满了自信。

“把工厂当家不是口号,而是工人们自发的拥戴。”朱高炽亲切的请拘束的工人们坐下,让人们为他们送上了茶水和点心。

寺庙的院子里,朱高炽坐在石凳子上,年龄大的工人坐在另外的石凳子上,其余的工人们和官员们,站立在周边,每个人倾听太子殿下的话。

“工厂的生产,为社会带来的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总体经济的增长,先民提出过,财富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无论是朝廷还是商人们,又或者你们工人群体,你们的利益,诞生于社会之上。”

“除了自身的勤劳之外,也离不开社会这个大基础,所以工厂需要利润来发展新的技术,以及生产更多的商品,剩下的利益,一部分交给朝廷,朝廷用来发展社会,还有一部分,则是改善你们的生活,为你们安居乐业提供稳定的保障。”

朱高炽说的很慢,想让每个人听懂。

后世有部分人,说什么国家好了,关他几千块钱的工资什么关系,又说商人们挣了多少钱,那也是商人们的本事,凭什么禁止这个,禁止那个。

其实这是不对的,首先要明白,人是离不开社会的,无论是工资还是资本,是建立在社会基础上的,而社会又是人构成的,所以双方的关系是密切的,并不是单独隔离的,需要双方的互相满足。

如何让双方各自索取,各自满足,除了文明道德的建设,物资文明的发展也是离不开的,例如社会资源分配的问题。

这个理论是没有错的,错的只能是人。

“太子殿下说的真好,工厂就是我们的家。”朱高炽面前的年长工人,老眼湿润的说道,周围的工人们纷纷感动了起来。

朱高炽也满脸动容。

如果今天的景象,被记录了下来,流传到了后世,可能会有人觉得很假,甚至有人说是因为自己权力的原因,人们畏惧自己,所以才如此激动。

可是朱高炽非常理解眼前的工人们。

每个时代,人们的需求是不同的。

结束了五代十国,宋初的时候,百姓们只在意一件事,能不能有安宁的生活,他们不要战争,受够了军队失去秩序。

明初,人们的需要不少,可是过上好日子,是老百姓们最朴实的愿望。

他们不觉得在工厂干活累。

哪怕干活并不轻松。

可是他们在工厂里干活,不但有假期,还有丰富的娱乐活动,以及稳定的工钱,可以养活他们的家人,让孩子去上学。

所以工人们很激动,他们太激动了,每个人用炙热的眼神看着朱高炽。

这一切都是小王爷带来的。

小王爷是一个符号。

北平的老工业区,金州老工业区,不少的老工人,仍然这么称呼朱高炽,这些地方,只要说到小王爷,人们都知道是指朱高炽。

朱高炽很理性。

他并不被眼前老百姓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