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1 / 4)

白话水浒 清风随竹影 3650 字 3个月前

在大宋朝仁宗皇帝的时代,嘉祐三年的一个凌晨,天还没完全亮,大约是早上三点多钟,仁宗皇帝已经端坐在紫宸殿上了。他坐在那里,就是为了等待文武百官前来朝拜。

天空中,祥云像薄雾一样缭绕,把凤凰栖息的楼阁都遮得若隐若现。吉祥的气息弥漫在空气中,仿佛给龙楼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御花园的柳树在清晨的烟雾中轻轻摇曳,仿佛是在给飘扬的旌旗做伴舞。宫墙上的花朵还挂着新鲜的露珠,像是在对那锋利的剑戟致敬。

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天香,文武百官们头戴玉簪,脚踏珠履,纷纷聚集在红色的台阶上。仙乐声在耳边悠扬响起,穿着锦绣华服的侍卫们小心翼翼地扶着仁宗皇帝的御驾。珍珠制成的帘子被轻轻卷起,黄金宫殿内露出了皇帝的宝座。凤尾扇缓缓打开,白玉阶前就停放着那辆华丽无比的宝辇。

在这肃静而庄严的气氛中,突然传来了三下隐约可闻的鞭响。这是朝拜开始的信号。文武百官们立刻按照品级整齐地排列成两行,静静地等待着朝拜仪式的开始。

这时,有位殿头官大声宣布:“有事的官员请出班早奏,无事的则卷帘退朝。”听到这话,班部中走出两位大臣,宰相赵哲和参政文彦博。他们上前奏报说:“如今京城瘟疫肆虐,百姓生活困苦,军民伤亡惨重。恳请陛下赦免罪犯,减轻刑罚,减免税赋,以祈求消除天灾,救济万民。”

仁宗皇帝听后,即刻下令翰林院起草诏书:一方面赦免天下的罪犯,免除民间所有税赋;另一方面命令京城的宫观寺院进行祈福消灾的仪式。然而,出乎意料的是,那年的瘟疫反而更加严重了。

仁宗皇帝得知后,心中忧虑,再次召集百官商议对策。这时,班部中又有一位大臣站出来奏报。皇帝定睛一看,原来是参知政事范仲淹。他行礼完毕后奏道:“如今天灾严重,军民受苦,日夜不得安宁,许多人都遭受了牢狱之灾。依臣之见,要消除这场灾难,应该宣召嗣汉天师星夜赶来京城,在皇宫禁院内设立三千六百分罗天大醮,向上天祷告,以求消除民间的瘟疫。”

仁宗皇帝同意了范仲淹的奏请,立即命令翰林学士起草诏书。皇帝亲自书写并点燃了一炷御香,委派内外提点殿前太尉洪信为天使,前往江西信州龙虎山宣召嗣汉天师张真人星夜赶赴京城,祈求消除瘟疫。在金殿上点燃了御香后,皇帝亲自将诏书交给洪太尉,命他即刻启程前往龙虎山。

洪信接过了皇帝的圣旨,向天子辞行后,不敢有丝毫耽搁。随从们背着诏书,用金盒子装着御香,带领了数十人,骑上了驿马,一行人等离开了东京,径直前往信州贵溪县。

一路上,他们看到了这样的景象:远处的山峰层叠翠绿,远方的水面清澈明净。奇特的花朵绽放在林间,如同锦绣一般铺满大地;嫩绿的柳枝随风轻舞,仿佛金丝拂地。风和日丽,温暖宜人,他们不时经过野外的店铺和山村;道路平直,沙土铺就,夜晚便在邮亭驿馆中安歇。

在这红尘之中,他们的华贵衣裳随风轻扬,骏马在宽阔的大道上奔驰。

太尉洪信手持皇帝的御书丹诏,一行人等踏上了前往江西信州的路途。他们夜宿邮亭,白天则在驿站换马继续前行,一路上饥渴劳累,但终于在某一天到达了信州。当地的官员们纷纷出城迎接,并立刻派人通知龙虎山上清宫的道士们准备接诏。

第二天,众多官员陪同太尉来到龙虎山下。只见上清宫的道士们已经鸣钟击鼓,燃起了香花和灯烛,高举着幢幡和宝盖,伴随着仙乐的声音,都下山来迎接丹诏。太尉一行人等在上清宫前下马,太尉抬头望去,只见这座宫殿果然是座好上清宫。

青松屈曲盘旋,翠柏阴森茂密。宫门上悬挂着金色书写的敕额,门户两侧列着玉篆书写的灵符。虚皇坛畔,依稀可见垂柳和名花相映成趣;炼药炉边,掩映着苍松和老桧的树影。左厢房里,天丁力士侍奉着太乙真君;右势下,玉女金童簇拥着紫微大帝。有人披发仗剑,那是北方真武踏在龟蛇之上;有人拖鞋戴冠,那是南极老人伏在龙虎之间。前排陈列着二十八宿星君的塑像,后列则是三十二位天子的雕像。阶下流水潺潺,墙院后环绕着好山好景。鹤生着丹顶,龟长着绿毛,树梢上有苍猿献果,莎草内有白鹿衔芝。三清殿上金钟鸣响,道士们步虚而行;四圣堂前玉磬敲响,真人们礼拜星斗。献香台上,彩霞光射在碧琉璃上;召将瑶坛中,赤日影摇在红玛瑙上。早晨门外出现了祥云,仿佛是天师送老君一般。

当下从上清宫的住持真人到道童侍从,都前迎后引,将洪太尉一行人接至三清殿上,恭敬地将诏书居中供养起来。洪太尉随即问监宫真人:“天师现在在何处?”住持真人上前回答道:“太尉,这代祖师号称‘虚靖天师’,他性格清高,不喜欢迎送之事,因此在龙虎山顶结了一间茅庵,专心修真养性,并不常住在本宫。”

太尉问道:“如今天子有诏书宣召,怎么能见到天师呢?”真人答道:“请太尉稍候,诏书暂且供在殿上,我们也不敢擅自开读。请先请太尉到方丈处献茶,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