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灵州事(1 / 2)

黜陟使?

这回轮到陈青兕端正了态度,问道:“灵州可是发生了什么事情?”

黜陟使这可是不小的权力。

黜陟使是大唐首创的官职,黜是贬斥、废除的意思;陟指晋升,黜陟指的就是官吏进退升降。

唐朝疆域广阔,州府数量众多,地方官吏更是多如牛毛。

为了避免地方官员在任上胡作非为,会影响朝廷的统治,特地设立了黜陟使这个职位。负责观察当地民生情况、查察地方官吏断案的档案、检查官吏的日常开支,考察当地的民风民俗;从当地的户口增减、垦田赢缩、赋役的薄厚、囚犯的多少、奸盗的有无等方面来品评地方官员的能力。

如果地方官员尸位素餐,只要是五品以下,黜陟使就可以随意罢免,五品以上也不虚,可以让他立即停职,朝廷会派专人来调查确认。

升官也是如此,对于为政尤异者,六品以下的官吏不必廷议,按照黜陟使的上报执行。六品以上,朝廷派人审核功绩,再行升迁。

黜陟使这个官职有几分钦差大臣的味道,便宜行事,先斩后奏。

所以李世民对于黜陟使的任用标准是“抗词直笔,不惮权豪,仁恕为怀。”

而且黜陟使如果徇私舞弊,不仅要根据法令定罪,还会被通报天下,以儆效尤,重新启用的路都给断绝的。

所以当任黜陟使最低级别也得五品。

李治先任命他为五品散官朝散大夫,再任命他为黜陟使,显然经过深思熟虑,有特别的事情发生。

李治说道:“前不久左骁卫大将军、郕国公契苾何力领着族人求见,说他们族部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请求朕给他主持公道。”

陈青兕听到契苾何力,便知事情不小。

契苾何力是铁勒部的世袭酋长,贞观年间就投奔大唐,为大唐南征北战,攻吐谷浑,灭高昌,败龟兹,征伐西突厥,论战功之彪炳,即便的汉人将领都没有几人比得上他。

更值得说到的是契苾何力完全被李世民的魅力征服。

贞观十六年,薛延陀势力正强大,铁勒部想要投奔薛延陀就将省亲的契苾何力擒拿献给薛延陀的真珠可汗乙失夷男。

乙失夷男亲自劝降契苾何力。契苾何力却抽出佩刀,向着大唐的方向大喊:“岂有唐烈士而受屈虏庭,天地日月,愿知我心!”然后将自己的耳朵割下来明志。

得知契苾何力投降的李世民,直接说道:“这绝不是何力之意。”

身旁人都说铁勒人回到草原如鱼得水,李世民却再一次坚定的说:“何力心如铁石,必不叛我。”

李世民完全信任契苾何力这位蕃将,而契苾何力则用他一生来回报李世民的信任。

契苾何力最终病逝于抵御吐蕃的前线,从归顺唐朝到阵前病故,这位蕃将为大唐征战了足足四十五年。

面对这样一位蕃将,朝廷上下没人将他视为外人,李治也秉承自己父亲的态度对于契苾何力很是优待。

事情通过契苾何力闹到了李治这里,李治无论如何都得给契苾何力一个交代。

李治将情况向陈青兕略微说明。

陈青兕也了解了一个大概。

此事还得从唐朝的国策说起。

唐朝一直采用一个制度,以夷制夷,将亲唐的游牧民族部落安置在大唐的疆域之外,然后设立羁縻州、羁县、实行一国两制,对本地胡人的生活不过多干预,给予高度自由。

这种制度有利有弊,但说句实话,这是无可奈何的举动。

很多人跟风分析事情,根本不考虑环境,只看结果。

隋末是华夏千年历史,人口锐减最多的时代之一,大业初有八百余万户,至武德年间,仅剩二百余万户,锐减四分之三的人口。

整个天下百废待兴,人口奇缺。

大唐覆灭东突厥,北方惊恐震动,纷纷来归。

那种情况李世民能够如何选择?

是将他们內迁跟汉人一起生活,重蹈五胡乱华的覆辙?

还是放任不管他们,由着他们再建立一个新突厥?

又或者种族灭绝?

唐朝自己内部人口都不够,怎么可能派人费巨资去占领不适合农耕的草地?

以夷制夷是两全之法,也是无可奈何的办法。

现在的唐朝就像两个国家拼凑起来的一样,汉地是基本盘,唐朝完全控制,而周边的游牧部落,依旧如往常一样生活,只不过将他们的可汗从突厥变成了大唐天子。

平时自个干自个的,天可汗一声令下,他们各部集结军队为天可汗作战,然后分一些战利品。

只是双方彼此终究未能完全同化,彼此相处无可避免的发生摩擦。

不久前,灵州的边军与铁勒十五部中的思结部发生了摩擦。

李治说道:“依照以往,每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