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章 升官 吐蕃使者(2 / 3)

兕将以侍郎之尊,正式进入庙堂上层,来济留下来的政治遗产不说完全掌控,只要有个五成依附,就是不小的力量。

自己这尚书,能做得安稳吗?

陈青兕这升迁速度,即便是许敬宗都暗暗咂舌,略微庆幸,自己没有跟李义府那般愚蠢,自己一大把年纪了,得为后世子孙考虑一下。

许敬宗其实对于陈青兕跟来济走得近,有些不满的。只是考虑自己的年纪,没必要与之交恶,这才一直维持友好关系。

许圉师也有些惋惜,他一直以为陈青兕早晚会是他麾下的一员干将,却想不到不过两三年,已经成为能够与自己正面说话的存在了。

早知会是这样,当初就应该强行拉他上船,也不至于现在自立门户……

长安陈家宅邸。

陈青兕正在内屋逗孩子玩耍,得到源直心来访的消息,让人将他请到了书房。

陈青兕点火煮茶。

源直心脚刚迈入书房,嘴里就说着恭喜。

“恭喜恭喜……”

陈青兕道:“何喜之有?”

源直心道:“陛下已经下旨,任命负道兄为检校兵部侍郎,兼任太子谕德,终于给了负道兄公允的官职了。”

此时甚至还没有下达,不过源直心现为散骑常侍,在门下省任职,圣旨是通过门下省传到尚书省的吏部,然后下达公布。在走程序的时候,这种不需要隐藏的旨意门下省上下都能先一步知道。

陈青兕手上动作略微一颤,眼中透着一丝喜意,算是苦尽甘来了。

陪太子读书的日子,固然惬意,可身上无事,手中无权的日子,也着实不舒服。

尤其是他还得到了来济的遗产,短时间内自己这个魁首还能凭借官声稳住周边的人,时间一长,难免不会有人被许敬宗、许圉师等人拉拢过去。

兵部侍郎,这也是意外之喜,陈青兕还以为自己会从四司主事干起。

所谓四司主事是兵部下辖的四个部门,分别是兵部司、职方司、驾部司、库部司,却不想直接更上一级兵部侍郎。

至于检校二字,在这种情况下,有跟没有没什么区别。

尽管他的资历确实不足以担任兵部侍郎,可他的功绩,毋庸置疑。

毫不客气的说,李唐朝廷未来十年的军事部署都是他定下的。

陈青兕一边煮茶,脑子里飞速运转,在揣测李治的用心。

李小九的性格,陈青兕通过他历史上的表现以及现实中的接触,越发的明了:一个腹黑,喜欢站在幕后充当白莲花让他人替他背黑锅,好面子且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冷酷皇帝。

李小九不会干没有意义的事情,直接升自己为兵部侍郎一定有事情让自己处理。

想着今日的会议,心下也是了然,八成是李治拉不下脸,让吐谷浑负责唐军在青海的经费,让自己处理了。

陈青兕道:“源兄,明天我会呈递一道请设青海都护府的奏疏,到时候陛下肯定会同意的,到时候你建议许相公反对,将旨意驳斥回去。如果许相公心有顾虑,那便由你上书反对。至于理由,什么劳民之类的,你自己找。咱们来唱一个双簧……”

说着,他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源直心。

源直心一脸坏笑,说道:“手段下作了些,却能为朝廷节省一大批军费,利好万千百姓,值得。”

便在他们品茶商议事情的时候,吏部的任命书送到了陈青兕的手中。

除了一道旨意以外,还有一件崭新的深绯色朝服。

翌日。

李治一如既往的批阅着奏章,眉头一直深锁着,这已经是常态了。

连番的大战,抚恤犒赏等事情,花费了朝廷大量的银钱。

国库空虚,什么事情都不顺畅,任何想法都难以实施。

头疼的拿过一封奏疏,一看那特殊的字迹,李治便觉精神一振。

陈青兕很少上书言事,但他每次上书言事都是关系国家大局的大事,以至于给他一种感觉,看到陈青兕的奏疏,绝对不能马虎。

提着精神细看,居然是一封请设青海都护府奏疏的建议。

李治不免愕然,让陈青兕当任这个兵部侍郎,除了能力之外,主要就是想他处理好在青海驻兵的事情。

怎么样才能在不花费军饷的情况下,在青海寻一个可以耕种实现军屯的宝地驻扎,以减少财政压力。

这怎么一当上兵部侍郎,第一封奏疏竟是这个?

李治本能的想要驳斥:他一开始的想法也是设立都护府,毕竟吐蕃的潜在危险太大。

青海落入他们手上就有两条道与唐朝接壤,一是凉州,一是陇右。

凉州势头极好,在东西商道的刺激下,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商业经济圈,仅次于长安、洛阳。陇右直连关中,是东西商道的必经之路。

绝不能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