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夜灯参谋(1 / 2)

白发天子剑 唐俟神飞 1342 字 3个月前

莫南国与流河国边境,最近一周多了一排排的营地,为防风御寒,扎营用的木材粗壮、布料厚重,俨然一副长驻此地的架势。

士兵们甚至有些已经不穿戴整齐盔甲了,在营帐内琢磨怎么做一餐美味晚饭,或者围坐一圈比试摔跤,好不欢愉。

时值夕阳西下,星星点点的篝火已经点燃,袅袅炊烟也四处飘起,乍一眼看去还以为是某个安宁祥和的村庄。

这是余邦的底气——完备的后勤补助体系,充足的粮食物资。

余邦本就富庶,外贸也发达,良性循环滚雪球,贪污惩治又雷霆万钧,最终结果就是军费无比充实。

余邦除了北境军部为了制衡黄沙天国需要常年备军作战外,平时都讲究一个点对点爆破,很少发动多线战争,很多时候也是打闪电战,打出成果就鸣金收兵。

这也延缓了军费支出速度,可以每年源源不断征召新人入军,在维持冠绝全开天疆土的军队数量情况下,还有余力提供高额抚恤金与保证强悍的后勤。

所以余天丹才对南部十六国战事不满,战线继续拖长,这种平衡就要被打破了。

他并不愿意征讨南国一事变成大规模战事,而是要逐国击破、再派使者、归为附属,一步步蚕食。

一旦南国战事拖住了脚步,黄沙天国进犯,水原国骚扰,余邦军费立马入不敷出,压力陡增。

届时纵使九龙神尊军队所向披靡,也还是分身乏术,无法多线作战。

“这是死命令。”坐在中军帐中的宋劲叹气道。

此时的中军帐内,弥漫着一股焦虑与一丝无奈的气息。

坐在首位的宋劲摘去头盔,连带着束发的布带也松了,散着发,很是阴翳,不停地搓着自己的山羊胡。

同样愁眉不展的还有军师陈昱,先锋军校尉宋建临,中军校尉宋建熹,后勤部队校尉李承英,以及中军谋士王宽。可以说这四万人里的头头都在这了。

宋建临、宋建熹自不必说,都是宋家子弟,一个勇猛一个沉稳。

其实宋劲军中还有他的亲儿子宋春雨,也就是宋秋尘的大哥,怎奈勇武有余脑力不足,难以胜任领袖,便给了个七级指挥使的位置,让他听从宋建熹的指挥。

李承英跟陈昱都属于朝廷用以制衡宋家势力安排的人,不过倒也并无二心,但这个王宽可就值得说道说道了。

虽身为谋士,并无奇才,中规中矩而已,能被宋劲带上前线打自认必胜之仗,全因他这个王,是当朝六阁主书王紫星的王。

六阁主书,文官第一人,朝堂之上仅次于天子与大将军,但余邦百姓都知道,武将等级虽比文官高半级,话语权却远没有文官大。

这位天子对不听话的武将说斩就斩,甚至五年前还有过骇人听闻当朝亲手斩杀大将军的事迹,但是他对文官倒是非常宽容,直言直谏他都接受,除非文官犯了大错,否则极少重罚。

王紫星在六阁主书的,时年六十岁,顶着这么一个名字走到万人之上,足见其强悍。

虽然王宽跟王紫星大人的关系有些九曲十八弯,但毕竟也算得上亲戚,反正是个不出错的谋士,带着也就带着了。

只是如今,宋劲有些后悔了。

原以为柔佛送来五十战船,再向莫南要五千敢死队,宋家军浩浩荡荡跨过流河泽后,两万军顺水道直取流河王都,两万人陆地行军。

流河国充其量拥兵三万,水陆两军并取,顾头不顾腚,必然方寸大乱。

若有支援,反正青国怪象频发久攻不下,青国一支与明丹一支合围流河,饶他有千般本领,碾过去便是。

只可惜低估了南部十六国的胆量,被柔佛阴了一把,莫南也只给了两千兵力,南野军四级军官都尉宋柳已经知道此事,打完流河下一个就是拿柔佛跟莫南开刀。

宋劲喝了杯酒,气愤道,“我们来了,就没有回头路。这场仗不管什么原因,没有不打的可能,没有撤退的选项,是死命令,没法拿胜利回去,就不如葬在这里。”

然而跟半个时辰之前一样,宋劲发了火开了头,却没人跟进,最多哀怨两句。这把他急的,一手拍在案桌上,“陈昱,你说怎么办?”

这陈昱虽为军师,身形也并不高大,但面相凶狠,比宋劲还更像武将。余邦作为一个农民种菜都要比划两手锄头功的国度,军事与谋士自然也是披甲佩刀的。

“宋将军,据我观察,士兵们已有松懈,此番出征,我等乃为实现天子宏愿而来,并非保家卫国,虽师出有名,终非搏命之由。这十六国内部通气,我等信任柔佛犯了大错,现在敌在暗我在明,务必慎之又慎。”

宋劲正欲发作,却听陈昱又道:

“故而!虽有柔佛战船十艘,不可急于一口气渡泽。流河泽及旁边密林沼泽必然有诈,可趁夜差遣莫南支援两千兵,混杂我军士兵,分批乘船渡之。密林若有埋伏,行军破之。”